当前位置:首页 > 2021中国杰出女企业家-卢菊英

2021中国杰出女企业家-卢菊英

2021年11月18日 03:25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

                    在针尖上创造奇迹

                                                             ——记卢菊英刺绣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卢菊英

2006 年 5 月 20 日, 经国务院批准,苏绣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苏绣非遗传承人,卢菊英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令她欣慰的是,如今,女儿和外孙女都从事苏绣事业。作为镇湖苏绣的拓荒者,卢菊英是让苏绣走向市场的第一人。

 

                                                              苏绣传人,为山口百惠制作和服

 

1950 年,卢菊英出生在苏州镇湖镇。镇湖镇离苏州市不过几十公里路,是太湖周边的一座秀丽的江南水乡。小镇不大,只有 2 万多人,而从事刺绣的就有一半多。历史上,镇湖“家家有绣女,户户有绣棚”。到了清代,苏州地区的刺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那时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其中对近代苏绣影响最大、奠定了苏绣艺术地位的是“针神”沈寿。沈寿,原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宧,曾任清宫绣工科总教习,她自创的“仿真绣”,开近代刺绣史新风。

卢菊英生在刺绣之家,个子还没有绣架高的时候,终日与丝线、绣绷为伴。七岁起,卢菊英开始跟着奶奶和母亲学刺绣。从绣布头开始练起,心灵手巧的卢菊英十几岁就成了生产队里出了名的巧手绣娘。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日建交,苏州接到大笔从日本来的订单,为日本和服的腰带绣花。这天,卢菊英和几个绣工出众的小姐妹被接到市里,在宾馆她们见到了业界泰斗顾文霞大师!

卢菊英特别兴奋,顾文霞也特别喜欢这个既勤奋又善于动脑的小姑娘。顾文霞召集这批绣娘,是为当时风靡东亚的日本明星山口百惠绣制和服。在绣制和服过程中,卢菊英得到顾文霞大师的指点,她也意识到,原来她们手中的针线可以为国家创收外汇!


经过几个月的绣制,山口百惠的嫁衣“七鹤礼服”交货了。这件华服成为那场世纪婚礼的亮点,极尽华美的和服令人目眩神迷,洁白的和服上绣着七只红色的仙鹤。七只仙鹤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挂在架上的时候,仙鹤振翅,仿佛马上就要飞起来似的;行动起来,仙鹤们亦步亦趋,美轮美奂,充分体现了仿真绣的精髓。山口百惠这件嫁衣成为苏绣的金字广告,日本的年轻人都梦想有一件苏绣制的礼服。

 

                                                           一只“猫”敲开市场大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还是计划经济,卢菊英她们的绣品都是集体采购,集体统销,绣工们挣工分或工资。吃大锅饭的绣工,在业务创新上没有动力。

脑子活络的卢菊英白天在生产队做工,晚上回家钻研针法。她了解到外宾喜欢苏绣中的双面绣后,就开始自学双面绣技艺。卢菊英用双面绣针法绣了一只可爱的小猫。

卢菊英找到苏州饭店礼品部,她一开始只是想试一试。苏州饭店礼品部的负责人慧眼识珠,一下子就被这只活灵活现的小猫迷住了,当时恰好有外宾求购双面绣,苏州饭店以七百元的高价收购了这幅双面绣作品,创下当时苏绣的价格纪录。在 1980 年,700 元是一笔巨款!卢菊英坚定了自绣自卖的路子。

卢菊英继续钻研针法,研究画法,她擅长绣制人物、动物、静物,能将人物、动物的神态神韵表现得自然而独到。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苏绣的买家主要是外国人,外国买家通过涉外宾馆、友谊商店购买中国的工艺品。

卢菊英带着自己的绣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跑。现在,中国交通便利, 高铁、飞机让出行更加畅达。而在 40 年前,从镇湖到苏州短短几十公里,就要坐两个小时的车。

卢菊英在车上睡觉,下了车去宾馆、商店推销,她从那时起养成了坐着就能睡着的本领。

卢菊英将苏绣艺术品背到上海、南京、青岛、大连、北京、广州……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1986 年,她就用卖绣品挣的几十万元盖了四层的楼房。她招来镇上的绣工,跟着她干。她还邀请顾文霞大师到镇湖传授苏绣技艺,经过顾文霞大师指点,卢菊英的技艺突飞猛进。

      在大师引荐下,卢菊英的刺绣作品进入北京友谊商店、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长城饭店等涉外机构,并成功地成为中国外交部礼品处特约供应商。订单 接踵而至,卢菊英带领徒弟们日夜赶工,从而极大促进了镇湖的乱针绣发展, 刺绣也自传统品种增加了人物肖像、风景、动物等写真绣。

卢菊英教过的徒弟有好几千人,她对徒弟毫无保留,将刺绣的秘诀、技巧 倾囊相授,其中有人成为省级大师,离开卢菊英的小楼,自立门户,开了属于 自己的店。现在镇湖有一条全国最集中的苏绣商业街。卢菊英在接受采访时, 骄傲地说:“镇湖刺绣就是用 700 元起家的,这 700 元就是 1980 年时我第一次卖出的一件直径 16 厘米的《猫》。”

 

                                                 活到老,学到老,只为传承非遗技艺

 

20 世纪 90 年代,卢菊英已是江苏省的工艺大师,时任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视察苏州时,专门考察她的刺绣店,对她的苏绣艺术给予高度评价。

1985 年至今,卢菊英多次获奖,她被评为“刺绣工艺美术师”,其刺绣作品《孔雀》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荣获创新艺术金奖、《送军图》荣获银奖,刺绣作品《野鹿》荣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优秀奖等。

在镇湖苏绣博物馆的显眼处,陈列着镇馆之宝——卢菊英的双面绣红木屏风《金陵十二钗》。人民大会堂、外交部都有卢菊英的作品陈列,或者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际友人。难能可贵的是,卢菊英至今仍然宝刀不老,每年都有新作品问世。

2019 年的第十二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上,她被授予镇湖刺绣产业“开创者”的称号。卢菊英认为,衡量苏绣事业成功的标准,不只是个人荣誉、个人利益,更是共享、奉献。

卢菊英在培养弟子的同时,也在不断精进技艺。她 30 岁后开始认识到美术功底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自学素描。她培养的弟子卢梅红、姚建萍、朱寿珍、王丽华、卢福英等,都是新一代的绣娘,大多有很好的美术功底。讲到女儿卢梅红,卢菊英满脸骄傲。她认为女儿的起点比自己高,能创新,这方面,她甘愿做后辈的助手。卢梅红五六岁开始学穿线,读大学时晚上画画,白天刺绣,先后师承王祖识、顾文霞等著名苏绣艺术大师。卢梅红传承了刺绣大师的精湛技艺,因为多年的美术绘画训练,卢梅红的色彩感觉在刺绣从业者中堪称佼佼者,融绘近一百种色线、浓缩了苏绣所有的针法创作而成,2009 年作品刚一问世,便获得了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卢梅红创作最多的花卉题材便是牡丹,其绣制的牡丹色调温暖,色彩搭配和谐,非常具有艺术美感,赢得了“卢牡丹”的誉称。

卢菊英、卢梅红母女都拥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她们是苏州市唯一一对都拥有这个高级荣誉的母女。

如今,卢梅红的女儿郁竹君也继承家业,成为第三代绣娘。郁竹君是“90 后”,大学毕业后,在外企工作了一年后,她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经过认真思考,郁竹君决定传承苏绣这门技艺,她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苏绣的因子, 接受记者采访时,郁竹君坦承:“我觉得自己也有一份责任将这门古老的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

重新拿起绣针,郁竹君跟老师傅学习如何劈线,为了绣好一幅作品,她要反复多次拆掉,从头来绣。只有静心平躁,经受得住长久的寂寞,一针一线慢慢磨,才能绣出精品。2017 年 5 月,郁竹君与母亲卢梅红一起创作的《白牡丹》在扬州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银奖。不仅如此,郁竹君创作的苏绣作品《水中曲》在 2017 中国扬州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玉缘漆花·艺博杯”文博精品大赛铜奖。

2018 年,在“爱满苏城·第五届寻找苏州最美家庭活动”中,卢菊英、卢梅红、郁竹君,凭借祖孙三代对苏绣技艺的传承、热爱,入选苏州市十家最 美家庭。要让苏绣不断传承、创新,让非遗在新时代重现往日荣光,需要一代 又一代人的传承。

现在,镇湖每年绣品收入上亿元,成立了刺绣协会和刺绣研究会,在组织绣女创新针法的同时,学习绘画艺术,把绘画与刺绣有机结合起来,使绣品从原来的飞禽走兽、百花异草发展到高难度的风景山水和人物肖像,让中国文化艺术在苏绣作品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完美的展示。这一切,都离不开拓荒者卢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