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储存货币
英媒称,目前,一个由共产党执政的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似乎肯定要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在两百年前工业化开始以来尚属首次。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30日报道称,这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涉及人民币的潜在角色。人民币会取代美元吗?中国当局希望人民币取代美元吗?其他国家或地区希望这样吗?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会。
报道称,北京也不愿付出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带来的代价。中国经济规模巨大,而且具有巨大影响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除非中国经济脱轨,否则不管用什么标准衡量,中国都将在本世纪20年代初之前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中国是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尽管规模巨大,但中国经济是开放型经济,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超过美国。中国也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目前达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占该国GDP比重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近40%。
然而,世界其他国家是否愿意让中国债券成为主要储备资产,并不取决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
诚然,中国在贸易领域的地位使人们乐于持有人民币,主要将其视为一种支付手段。此类交易规模正变得越来越庞大。中国自己也在积极扩大人民币在此领域的应用。为此,中国允许在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允许人们借入人民币贷款,允许一部分人拥有离岸人民币帐户,同时与其他国家央行建立了双边货币互换机制。
可是如果想要充当外汇储备,一国货币就需要满足更高的要求。在《美元陷阱》一书中,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者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列举了一种货币成为广泛接受的储备货币的三个条件:自由兑换、国际化和浮动汇率制。其中第三个条件是现代才有的。在19世纪,英镑之所以用于储备是因为它像黄金一样坚挺,而且回报率更高。但另外两个条件都非常重要。所以世界主要储备货币都无一例外由那些开放、法治的市场经济体提供,它们都拥有庞大、流动的资本市场,财政状况至少相对稳定。中国不属于这样的国家。事实上,中国自己储备了大量别国债券,这明显说明中国不觉得人民币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储备资产。
确实,中国公共财政似乎状况良好,尽管处理最近金融业过剩和地方政府财政疲软的成本尚不清楚。更大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正如普拉萨德评论,“资本账户实际上日益公开,但政府远未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达到通常情况下储备货币那种程度。”
尽管汇率浮动比本世纪初更加自由,但汇率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操纵,正如储备持续累积所示。汇率越不自由,资本自由流动产生破坏性后果的风险就越大。
国际化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和市场还没有能力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融入世界其他地区。
在这背后有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对当局来说,金融体系是一个控制工具,它们不愿放弃,尤其是它们担心经济、社会和政治不稳定。但即使北京解除对金融体系的限制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它会发现很难说服其他政府相信财务承诺的兑现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值得信任的。
这样的改革符合中国的利益吗?从长远来说可能符合,但美国创立世界首屈一指的储备资产地位的好处往往被夸大了。从短期来看,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混乱。
人民币变成储备货币对世界其它国家有好处吗?好处大概是选择变多了。坏处可能是让局势更加动荡,因为信心会在美元与人民币之间来回摇摆。人民币时代也许终将到来。但不大可能很快到来。这恐怕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