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小玲

王小玲

2014年01月09日 19:00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

三十年岁月磨砺,她从一个娇小姐变为香港家喻户晓的餐饮企业家;

三十年历经坎坷,她从不识厨房油烟味到亲自下厨钻研菜品;

三十年风雨历程,她带着“咏藜园”,从一碗担担面走向香港的老字号。

当岁月不停地在她脸上无情地留下印迹时,她的承诺则在一步步实现,她的内心也得到了一丝安慰。

为了守住一个承诺,为了守住一份家业,她付出的是三十多年的美好岁月,但她无怨无悔……

她就是香港老字号“咏藜园”的当家人王小玲。

 

 

 

在网络上搜索“咏藜园”,大部分的文章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传奇”。《故事人生:“咏藜园”和它的当家人王小玲》、《闻名川菜:咏藜园四川担担面》、《香港“咏藜园”的传奇故事》、《咏藜园女老板王小玲以担担面致富,也以财富捐作公益事业》……多年来超过100家国内外媒体采访报道过她的故事,连中国北京万里长城居庸关的功德榜上也刻上了她的名字。

打开王小玲的简历资料,世界中餐名厨交流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饭店业国家级评委(2007)、2008年第六届中国时代十大杰出企业家、2008年世界杰出华人奖、2008“天狮杯”亚太最具创造力华商领袖(印度尼西亚)、2010年APEC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企业家委员会理事、2010年度APEC十大领袖人物、2010年品牌中国行业功勋人物奖……近二十项职务奖项赫然在目。社会的认可、公众的支持、消费者的好评,共同铸就了王小玲和“咏藜园”的传奇故事。

这就是王小玲给笔者的第一印象,“传奇”与一大堆的职务、奖项。她用自己三十年的青春岁月,用半生的心力来经营和维护“咏藜园”,有人说,她的传奇故事如果拍成一部电视剧定能火起来。每一段传奇的背后都是一段艰辛的奋斗与蜕变历史,当我们看到荧光灯下光彩熠熠的她,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与奖项,能有谁去细数过她为此熬过的一个个夜晚,留下的一滴滴汗水与泪花?

对于一个女人来讲,年轻的美貌是上天赐予的财富;而年老时的魅力与气质,则需自我的修炼,来自岁月与经历的雕琢。王小玲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年轻时拥有上天赐予的美貌,年过半百依然魅力不减,反而气质非凡,不少人会问这一气质来自哪里?看过她这半生的经历,一切便明了。

一碗面结下半生缘

 

“咏藜园”从一碗售价只有港币3角钱的担担面起家,又以担担面而闻名,作为“咏藜园”的当家人,王小玲的传奇自然也是从一碗担担面开始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碗担担面,她与咏藜园便结下了这半生缘。

杨陈凤英(王小玲的婆婆)是“咏藜园”的创办人之一,因助夫谋生计,1947年,她带同两名儿子——天宝、天祥,由内地偷渡往香港,和丈夫一起搭棚开了一个小吃店。小店由杨老太主理食物,杨老招呼食客兼采购,两名儿子则负责送外卖及洗碗,全家人合力经营,艰苦度日。因为食物做得出色,吸引了远近食客,店铺日益兴旺。

“咏藜园”经杨家二老辛苦经营,由简单的摊档变成有50多个座位的正式馆子。其独特的口味更吸引了香港的不少明星前来品尝,周围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三十多年前,王小玲就是为了追星,来到了这里。

在念高中三年级的王小玲,因为家教严格,除了上学读书,其他一切活动都由母亲精心安排。她回忆称,当时父母为了让她专心读书,就连学习都换到了女子中学。而她周六放学后的唯一节目,便是约几位相好的女同学,一同到钻石山吃担担面。据说,有一次她们在“咏藜园”偶遇到心仪的女明星,欢喜到不得了。从此便有了每周六在“咏藜园”吃担担面的惯例。

有次,她与同学相约追星,无奈对方爽约,她叫了面,吃后才发觉忘了带钱,在店内赖了四小时,被杨老板——即后来的公公发现。老板笑着跟她说:“小妹妹,夜深了,回家吧!”她吃了“霸王面”又羞又愧,发誓不再光顾。

然而,不管你相不相信缘分,它似乎总是存在着。于是,在一次餐宴上,竟与杨老板又相遇,此时她才知道他和父母早已相识。后来,她便经常到咏藜园光顾,或许一开始是因为吃面,后来无意中成就了一段姻缘,丈夫杨天宝,“他比我大十岁,为人木讷老实,我们的性格、家庭背景完全不同,天宝不像其他男孩一般狂追我,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王小玲回忆说。或许正是这一份距离感,而让两个人之间产生更多的情愫,于是王小玲主动约他去看画展,主动来店里跟他相会。“原本父母已打算送我到美国读书,但反叛期的我爱情至上,不理会双亲的反对。”

当时,王小玲的父母极力反对这一恋情,母亲甚至说:“你习惯吃好住好,怎挨得住简朴生活?你嫁给他将来一定会后悔。”但对感情的执著给了她守护爱情的信心与力量,富家小姐与穷小子的姻缘也才能够续写下去。

一个承诺变身为“香港的阿信”

 

在爱情与面包的选择题里,王小玲毅然选择了爱情,放弃了原先优渥的生活。对于她来讲,适应一种新的生活环境,在当时应该也算是一种考验,尤其是背负着各方面的不看好,而且已怀有身孕。

“当时婆婆对我呵护无微不至,夏天怕我热,特别添置冷气;平时还会为我洗熨衣服。”甚至每天王小玲要睡至中午才起床,婆婆都会立刻去为她准备饭菜。“从前的我既刁蛮又任性,嫁到杨家是‘大懒虫’,不懂做家务。”王小玲回忆着刚嫁进门时,年轻又不懂事的自己,脸上挂着甜美的笑。

谁说世上没有和谐的婆媳关系?眼前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也正是这样一位胸怀宽广、气度非凡的婆婆,让这位尚年轻而无知的年轻人,在婚后的生活中依然顺利。在王小玲的记忆里,与婆婆一起的生活充满了温馨与幸福。有次,她起床后吃完了婆婆做的麻婆豆腐,却被公公指责说:“吃完连碗也不洗,没家教!”因为赌气,她竟决心要跟婆婆学习煮菜。“婆婆很细心、耐心地从旁教导,即使我连最基本的择菜、切菜都不会,她都会耐心跟我讲解。”这便是王小玲厨艺的启蒙,“最后就连公公都食不出是我亲自煮麻婆豆腐,以为是我婆婆做的,吃得津津有味。”或许这就是天赋,王小玲注定了要在厨房里开辟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而每次提到婆婆,王小玲总是很伤感。“她当年患上子宫下垂,我强迫她入医院动手术,事后竟出现并发症,很痛苦离世。”短短几句话,王小玲说得很艰难,犹如在重新经历这一段事情。“婆婆临终前对我千叮万嘱,说‘帮我守着咏藜园’。”当时,王小玲为婆婆的过世深感自责,伤心地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三天,“我一直怀有深深的歉疚感,因此才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婆婆的遗愿,把咏藜园发扬光大,用剩下的日子偿还对她的亏欠”。现在看,咏藜园从最初的小馆子,经历了数次劫难,却在王小玲的打理下,发展至三家店,年营业额高达五千万元。

当现实社会中,“承诺”逐渐演变成一个“贬义词”,不再有“一诺千金”的含量时,王小玲却用三十多年的青春岁月与艰辛,守护着一个承诺。

自从王小玲许下承诺要帮婆婆守住咏藜园,这个香港的老字号餐饮店前后就经历了两次大的劫难。1988年,香港政府拟拆除钻石山寮屋区,王小玲带领一万多个家庭争取权益,成为当时各大报的头条。许多居民都接受了政府的安置迁离,咏藜园食客大减,最差的时候每天只有三百元(港币)生意。年迈的杨殿湖早已把面店交由长子负责,面店面临倒闭,王小玲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吃面送豆浆、租小巴免费接送等,苦苦经营,终于令食客回流,可以延续经营。

直至2000年,寮屋区最终难逃拆除命运,加上一群老师傅已届退休之龄,杨家打算结束营业,反而是王小玲积极为面店四处奔走,做问卷、觅新铺、诚聘旧师傅回巢。最后,她成功把咏藜园搬到黄埔区美轮美奂的新店,继续经营。

带领咏藜园走过数次劫难,这是摆在王小玲面前的一道道门坎。机智聪明的她,果真没有辜负婆婆的嘱托,三十年顺利地走到了今天。然而,工夫在平时,2000年重开咏藜园后,这是她一辈子最痛苦、最辛苦的日子了。咏藜园风光的背后是无比的辛酸,名利双收的代价是辛勤劳动、付出血汗、精心经营,甚至是被陷害、被出卖才换取得来。她由此看尽了人性的丑恶,也曾被打击至差点精神崩溃。幸而王小玲天性乐观,淡泊名利,多年辛劳的目标一直都十分明确,就是要为杨家奠定祖业。“亲力亲为、善用人才、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这就是王小玲生意成功的经营之道。她亲自在厨房监督烧菜,钻研古籍寻觅菜谱,与厨师苦心创制新菜,不耻下问征求顾客的意见,热情招呼客人灵活应对公关,真的是一位“进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好当家,被媒体称之为“香港的阿信”。

一份责任丈量生命的宽度

 

经历过生离死别痛苦的人,对于生活、生命的认识总要比别人更深,尤其是王小玲在那么年轻时就经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这也让她更加懂得生活、生命的意义。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王小玲深知这一道理,因此坚守承诺,她一步步稳扎稳打,对咏藜园的业务费尽了心思。六十年前卖五毛钱(港币,下同)一碗的担担面,现在每碗卖十八元。而为了保持担担面的身价及质量,每天限售一千八百碗,每人限尝一碗,不少人为了品尝该店的镇店之宝,不惜苦候数小时。王小玲说:“虽然我们的装修及地点改了,但那碗面却没变。很多人说我们的面卖得太便宜,但我说,做人要讲良心,我们能开新店都是因为客人,是担担面养活了杨家三代。有时看到老顾客带着儿孙来光顾,那份开心,是再多的钱也换不来的。”

她成功打造了咏藜园餐饮品牌,引领了香港的时尚饮食,一时间,川菜风靡香江,弹丸之地的香港一年内竟然新建了200多家川菜馆,为“食在香港”的美誉锦上添花。然而,王小玲并没有停下脚步,为了增加竞争力,咏藜园频出新招,“改良川菜”、“杨家菜”、“仿国宴菜”、“御膳菜”、“魔膳席”……新款菜式、筵席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接,赞叹不已。

经过岁月的历练,王小玲已成功从一个富家大小姐蜕变为商界精英。商业谈判桌上,她侃侃而谈,机智聪颖;店铺厨房里,她细心钻研,新菜新招不断;管理经营上,她更是信守承诺,仁义尽至。

“公司信誉很重要,如果连对客人小小的承诺都做不到,又如何驾驭员工为你卖命呢?”重承诺的王小玲曾经因为自己对顾客的承诺,而坚持每天为一位客人预留一煲云吞鸡。据说,当时是一位客人预留一煲云吞鸡,王小玲因为忙碌而忘记,后来她向客人承诺:“下次你来,一定还你云吞鸡。”而客人离开时却忘记问客人的名字及何时再来,为了守住承诺,之后她每晚都会预留一煲云吞鸡,直至收市前一小时才卖掉,大半年后这位客人再出现,惊叹如此重商誉承诺,实属少有。

王小玲不但对客人信守承诺,对老伙计更是从不离弃,处处为他们着想。“做人要饮水思源,我们能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有一群尽心尽力的老伙计和很卖力的员工。我很尊重他们,因此就算他们被高薪挖角也不肯离去。”此外,她经常义卖食品,捐助老弱孤寡,以及聘请智障人士及失婚妇人。

“饮水思源,涌泉相报,继承传统,发扬光大”,这是王小玲经常挂着嘴边的人生格言,她也时刻用行动在验证着这句话。咏藜园举办的活动则与慈善公益分不开,香港的公益金、老人平安钟,内地的寺庙、道路桥梁都凝聚了王小玲这位成功的女企业家慈善为怀的心态和回馈社会的一片赤子之情。北京万里长城的功德榜上,镌刻着她亲自撰写的宣言:“咏藜园与香港市民,心系祖国,情系香港,面向世界。”

王小玲还表示,她自己个人所得的金钱,在她百年归老后,将全数捐赠以她婆婆杨老太命名的“陈凤英慈善基金会”,用于救急扶危帮助穷人,她计划捐建两间以观音菩萨圣号“普济”、“普善”佛教为名的疗养院;帮助那些无依无靠和身体伤残的病人,让他们可以有尊严地生活下去。

为人低调的王小玲,以前从不在任何媒体上亮相,在各方的劝说鼓励下,现在她想通了,才愿意接受个人访问,分享经验及心得。人生半载,对于王小玲来讲,金钱、权利、地位,一切变得不再重要。以为千帆过尽,谁料换来的竟是四十年的婚姻黯然告终。这位传统的女人再不舍、再不甘心,也得放手,为一段充满遗憾的感情画上句点。

谈到目前的计划和今后的打算,王小玲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说,“咏藜园”发展到今天,应该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要把中华的饮食文化继承传统发扬光大,就必须不断创新。近年,她正在逐步把咏藜园进行集团化的管理。今后,已经走入轨道,正常运作的咏藜园、皇后点心店等老字号,将由杨家的后人、她的子女们继续经营打理,而她自己则准备开创新的事业,闯新的天地。一家将以养生、保健食物为主题的新型的“巧坊”将重新开启她事业的巅峰。

因为一碗面,而与杨家少东结下半生缘,叙写了一段传奇浪漫爱情故事;因为一份承诺,她扛起公婆苦心经营的咏藜园,书写了一段不朽的商业传奇;又因为一份责任与感恩,她主动担起社会责任的大旗,成就中国餐饮市场中少有的慈善佳话。更是因为这些传奇,因为这些岁月之雕琢,王小玲这个有着年轻而活力名字的女人,在已过半百后更显魅力、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