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迎接中国妇女十一大:关注妇女民生 促进妇女发展
迎接中国妇女十一大:关注妇女民生 促进妇女发展
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迎接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中国妇运》推出迎接妇女十一大专栏,回顾总结,彰显成就,全面展示党和国家对妇女儿童事业的关心和重视,积极展现全国各级妇联组织团结带领各族各界妇女姐妹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时代风貌。开篇为“发展篇”。
发展为民生第一要务。中国妇女十大以来,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立足基层、服务妇女,以广大妇女姐妹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为目标,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务实深入的作风,扎实有效的业绩,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在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妇女自身的进步与全面发展。
实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 助力姐妹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切实解决妇女在创业就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2009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同志的重视关心下,全国妇联协调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在原国家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财金﹝2009﹞72号文件)。这是妇联组织推动国家政策层面首次明确将妇女作为政策受益主体,财政部门给予全额贴息,金融部门实行市场化运作的一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创业扶持政策,为妇女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政策优惠、特色鲜明
特色一:福利主义为目的,制度化、市场化运作。妇女小额贷款政策是一项具有财政补贴性质的公共福利政策,体现了对就业困难等弱势群体以及农业基础产业的倾斜。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积极介入,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为众多渴望创业的妇女开启了希望之窗,使她们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特色二:提高了妇女单笔贷款的额度。政策规定将妇女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8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妇女人均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10万元。贷款额度的提高,适应了大多数妇女微型创业发展项目的资金需求。
特色三:妇联组织被纳入妇女小额贷款工作体系,有利于发挥妇联组织的“联”字优势。一方面,妇联联系相关部门,协调推进建立多部门合作的良好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妇联联系组织城乡妇女积极参与,协助妇女做好贷款申请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审慎原则出具贷款推荐意见,并做好贷后跟踪服务。
二、妇联组织全力推进,小额贷款工作蓬勃开展
政策实施以来,妇联组织把其作为妇联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妇女、促进就业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惠及妇女民生的一项实事工程全力推进。
一是推动建立合作工作机制。积极配合财政、人社、金融等部门,深入基层调研破解工作难题,2011年和2013年,先后召开工作现场推进会和研讨会,总结推广经验,规范贷款操作,指导基层实践,稳步推进工作开展。在各地妇联组织积极推动下,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建立了妇女小额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妇联协调、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工作覆盖全国2400多个县。
二是创新实践解决工作难题。为推动解决各地普遍存在的担保难题,妇联组织明确把扩大担保基金规模、探索多元化反担保方式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如甘肃省妇联协调争取财政部政策支持,以“一事一议”的方式扩大全省妇女小额贷款担保机构范围,推动出台政策,按省、市、县三级财政1:1:1比例注资充实担保基金,化解难题。
三是注重政策宣传、项目扶持与贷款服务。各级妇联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政策宣传及项目扶持力度,引导贷款妇女发展微利创业项目,通过协调农业、科技、人社等部门面向贷款妇女开展项目推介、科技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妇女成功创业。
四是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风险。推动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和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贷前调查与审核,准确掌握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推动建立贷后监督审查制度,关注创业项目经营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贷款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
三、妇女小额贷款工作成效显著
经过三年多来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妇女小额贷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底,已累计发放贷款1292.97亿元,中央及地方财政贴息55.65亿元,获贷妇女268.34万人次,扶持带动近千万名妇女创业就业,得到了各级党政的肯定和广大妇女群众的欢迎。
一是促进妇女创业增收,推动解决就业民生问题。据统计,妇女小额贷款每笔平均额度为4.65万元,平均贴息金额为1909元。全国妇联在甘肃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94.4%的贷款妇女反映贷款后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实践证明,妇女小额贷款提高了贷款妇女及家庭的经济收入,帮助党和政府分担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
二是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各地将妇女小额贷款与发展地方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引领妇女在科学、精细、高效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实现了增收致富,促使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取得了“小贷款、好项目、大发展”的多赢效果。
三是维护妇女发展权益,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妇女小额贷款政策将女性确定为承贷主体,为妇女获得信贷资源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她们自主参与经济决策与管理创造了机会。妇女小额贷款,不仅使农村妇女拥有了自主经营的创业项目,同时提升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对于推动实现男女平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是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夯实了党的群众工作基础。小额贷款为创业妇女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创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吸引部分进城务工男性返乡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妇女儿童等社会问题,促进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妇联组织通过为贷款妇女提供政策宣传及各项配套服务,增强了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了党的群众基础。
“两癌”免费检查 呵护农村妇女健康
三年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国妇联和卫生部的鼎力推动下,“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定期检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短短16个字为约2亿农村妇女和家庭带来巨大福音。自2009年起,全国妇联和卫生部共同推动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并推动该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纳入国家新医改方案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建立了财政支持、卫生部门主导、妇联全力配合、社会大力支持和妇女踊跃参与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两癌”检查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年来,财政拨付资金5.6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3.55亿元,共对1169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宫颈癌免费检查,对146万妇女进行了乳腺癌检查,超额完成了三年的目标任务。卫生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利用专业技术优势,组织基层妇幼检查机构与技术人员在一线有序开展筛查。平均每月有3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参与检查;为保障检查质量,开展逐级督导近千次,培训项目管理和医务人员15万人,98.6%的项目县成立了县级专家技术指导组。为推动解决农村贫困妇女“两癌”治疗难题,2011年4月全国妇联建立了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专项基金,财政部每年从中央彩票公益金中拨付5000万元,用于贫困妇女救治工作。同时,全国妇联积极协调,努力争取,通过公益平台,募集社会资金扩充基金总量。目前,已为10450名贫困患病妇女每人发放了一万元的救助金。
在全国妇联“贫困母亲两癌救助”行动的带动和示范下,各地妇联积极协调财政、民政、卫生等部门支持,出资扩大“两癌”救助范围,确保更多贫困患者尽早受助治疗。2012年7月27日,全国“两癌”检查项目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部署了新一轮工作任务。前三年试点工作相比,新周期项目方案政策更加完善,技术路线更加科学,覆盖范围和人数将大大增加。2012-2015年,计划为5000万农村妇女提供免费宫颈癌检查,为600万农村妇女提供免费乳腺癌检查。截止目前,已完成1000万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120万乳腺癌检查的医改任务。
科技引领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她是一名高考落榜生,却走上了大学的讲坛;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却迈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她与农业部长面对面座谈,提出的意见被写进了国务院的惠农政策,并体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之中;她牵头成立的“双城市良农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带动周边2000多农村妇女,年产粮食4万吨,效益近亿元,户均增收1万元。五年内,她带动的基地规模将达到50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到9亿多斤,每年将解决240万人的吃粮问题。她就是刘彩华,黑龙江哈尔滨双城市周家镇东跃村农民,这只黑土地上飞出的金凤凰,是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农村妇女典型之一,是千千万万农村优先妇女代表的缩影…….从白山黑水到黄河两岸,从江淮平原到珠江之畔,还有无数像刘彩华一样屹立在农业现代化潮头的杰出女性。
全国妇联始终高度关注农村妇女工作,近年来一直以教育培训为基础,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致富能力;以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农村妇女发展现代农业;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以培树典型为抓手,激发妇女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热情,引领亿万农村妇女奏响了一曲曲创业致富的大地飞歌。
科技支撑,培养新型女农民。全国妇联积极组织妇女参与政府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星火计划”等培训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帮助她们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妇女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能力和水平,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女农民脱颖而出。
园区示范,带动妇女发展现代农业。多年来,全国妇联扶持发展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示范带动面广的各类“妇”字号基地20多万个,取得了发展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带领一批妇女增收的可喜效果。2011年,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总体要求,引领广大妇女依靠科技创新创业,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全国妇联、科技部、农业部共同开展“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目前已认定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80个,各地依托基地,推动建立妇女专业合作组织617个,认定巾帼科技辅导员1288名。全国巾帼科技示范基地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已成为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成为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
福建省莆田新美蔬菜基地是首批认定的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之一,该基地从2004年起,就积极与中科院合作建立全国第五家航天育种种苗基地,目前,已有20多个品种的种子分别搭乘神六、神七、神八上太空,通过搭载改良了种子品质,大大地提升了农业的科技含量。目前,该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0多万亩,基地也从粗放型转型成为集种植、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型企业,直接安排就业5000多人,带动周边10多万名农村妇女走上致富之路。
合作发展,帮助妇女搭起致富金桥。全国妇联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一直把发展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村妇女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培训宣传,积极开展示范引导,鼓励引导妇女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发展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组织36000多个,入社入会农村妇女已达430多万人。这些妇女专业合作组织上接市场、下连农户,帮助农村妇女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合作生金”的大转变,增强了农村妇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广大农村妇女搭起了致富金桥。
典型示范,激发妇女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热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开展以来,一直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采取多种形式,让典型形象树立起来、作用凸显出来,成为本地区本行业致富的“领头雁”。截止目前,共评选表彰了先进集体3268个,先进个人13440名,“十大农民女状元”60名、“十大绿化女状元”50名、“十大农产品女经纪人”20名。她们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和感人事迹,她们敢为人先、善于创造、乐于奉献、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妇女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热情和创造活力,激励着更多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巾帼创新业 建功十二五
1991年,全国妇联联合多家部委在全国城镇发起“巾帼建功”活动,号召广大妇女立足岗位、学习成才、建功奉献,培育和树立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女性行业精英、技能标兵和先进典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到2013年3月,共表彰全国级巾帼文明岗13913个,全国巾帼建功标兵7403人,县以上巾帼文明岗48万个,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与交通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等25个部委联合,在全国100万个巾帼文明岗及争创集体、1000万名女职工中广泛开展“服务创一流、巾帼展风采”活动,把“巾帼文明岗”建设成为广大妇女建功立业的载体,岗位成才的阵地,人民满意的窗口和优质服务的品牌。
一是突出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激发广大女职工积极投身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实践。将巾帼文明岗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各地文化繁荣发展相结合,与推进行业文明新风建设相结合,与提高行业优质服务水平相结合,制定富有地区特点和行业特色的巾帼文明岗创先争优活动方案,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巾帼在行动”、“让微笑更美、让服务更优、让窗口更亮”等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一线窗口单位女职工立足岗位、奉献社会、争创一流的热情。
二是开展岗位竞赛,提高女职工的业务素质。通过开展技能比武、岗位练兵、职业竞赛等活动,组织广大女职工“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培育了一批“岗位明星”、“行业之星”,创建了一批先进女性岗组和优秀集体。如青岛市妇联通过开展“我和我的城市共奋进—巾帼文明岗创城在行动”主题活动,涌现出2000余个掌握岗位绝活的女职工和600余个“巾帼优质服务明星”。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通过开展“我爱我岗”主题活动,在198个收费站中涌现出了10个女子收费站,以优质的服务,一流的业绩,受到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山西文明高速窗口的亮丽风景。
三是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提高巾帼文明岗的服务水平。各级巾帼文明岗围绕群众需求,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着力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国巾帼文明岗北京东四邮电局营业组提出了“用户是亲人”的全新服务理念,在营业厅引进亲情服务系统,搭建服务管理、业务宣传、文化展示、用户评价、自助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信息综合平台,全面提升邮政服务现代化水平。公安系统巾帼文明岗围绕群众现实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网上警务室、微博、QQ等现代手段,开展延时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电话提醒等服务,在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中发挥巾帼文明岗的独特作用。
四是开展结对帮扶,塑造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文化氛围。各地和行业部门积极倡导“岗内比成绩,岗外赛奉献”,推进岗岗互动、岗村共建,引导岗组成员进社区、进村镇,开展扶贫帮困、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以岗位文化建设促进行业文明新风和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如中央国家机关妇工委启动了“为民服务巾帼争先”主题活动,发动“百个巾帼先进集体”办“百件为民服务实事”。
五是创建服务品牌,提升巾帼文明岗的社会公信力。各地巾帼文明岗在争创活动中,以创建服务品牌为目标,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标准管理,不断完善科学化管理机制,提升了巾帼文明岗的社会公信力。如全国巾帼文明岗北京甘家口大厦积极推行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和“亲朋式服务”理念,从24个顾客接触点入手,引伸出100多项服务内容,将服务标准化控制到每一个岗位、每一项流程和每一个环节,成为“中国商业服务名牌”。
拓宽就业渠道 成就美好生活
保障妇女平等、广泛、充分就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妇联组织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把抓好妇女的就业创业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维护妇女劳动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妇女十大以来,各级妇联共培训农村转移女劳动力、城市下岗失业妇女、女大学生350多万人次,直接帮助540万名妇女实现就业创业。
一、全力推动女大学生就业创业
女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解决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以来,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与教育部高教学生司、人社部就业司、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先后推出“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和“女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单位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局面。
一是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各级妇联积极与教育部门和高校联手,开展创业经验、就业政策、职业规划的宣讲与培训,搭建优秀成功女性和女大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女大学生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和面向基层干事创业的就业观念。
二是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开展校企牵手、女企业家与女大学生结对活动,全国共创建各级各类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8100多个,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习、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等综合服务。
三是搭建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平台。每年春节和三八节前后,与人社部等共同开展“春风行动”和“大学生专项服务行动”,“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仅2012年,各级妇联就举办女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3376场,帮助26万名女大学生就业。
四是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培训与孵化。与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季活动,实施“创业科技花蕾计划”。目前,全国已建立了有2万多名女企业家参加的导师队伍,为50万名女大学生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
五是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女企业家优势,建立各种创业扶持基金,并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将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纳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对象,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向有创业愿望的女大学生倾斜。截止到2012年底,为女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贷款和扶持资金达12.5亿元,帮扶4.6万名女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二、大力促进就业困难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手工编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以投入少、附加值高、就业人数多、绿色环保的优势,成为吸纳城乡妇女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
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各地妇联在发展妇女手工编织的实践中,紧紧抓住政府调结构、促就业、保民生的战略契机,争取党政领导支持,推动政府将手工编织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扶持,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二是探索创新组织化运作模式。积极争取民政部支持,推动成立了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以加强对各地的指导、推动、协调、服务力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立县级以上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商会)1000余个。,成为服务妇女就业创业的有效载体。经过多年实践,各地妇联逐步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协会推动、合作领办、企业带动等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促进妇女手工编织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是大力提升妇女手工技能。依托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合作社、基地及手工编织龙头企业等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帮助妇女提高就业技能;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手工编织技能标准,促进培训规范化发展;与高校联手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重点开发手工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民族手工艺品的研发和创新水平。
四是拓展手工产品销售市场。组织妇女手工编织骨干、文化遗产传承人、女企业家等参加国内外文化博览会、经贸展洽会,搭建手工产品与市场对接平台,推动提高妇女手工制品品质,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从国内走向国际。
五是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增收。北京立足社区建立了307个“巧娘工作室”,直接安置失业失地妇女近5万人,带动妇女灵活就业30万人。天津市成立编织企业(站、点)1200多个,带动16万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年加工及销售收入达12亿元。浙江省建立妇女来料加工点2万多个,从业妇女150万人。广西浦北县组织大山里的10万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藤麻叶编织,2010年劳务收入达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5万个村庄和社区开展了来料加工和手工编织项目,直接带动300多万名妇女就业创业。
三、积极引导进城务工妇女从事家庭服务
家庭服务蕴含巨大的就业空间,从业人员的80%为进城务工妇女。全国妇联发展部一直高度重视家庭服务工作,把发展家庭服务作为服务妇女、服务家庭、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力推进,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妇女特点、妇联特色的家政服务品牌,帮助了一大批下岗失业妇女和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就业,赢得了千万家庭的赞誉和社会的肯定。
一是构建立体化的巾帼家政服务网络。发挥妇联组织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优势,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了省、市、县、社区家政服务机构,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联合”的立体化巾帼家政服务网络,带动下岗失业妇女在社区家政服务领域实现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向城镇家庭服务领域有序转移。抓住国家加强家庭服务行业管理的契机,鼓励各地妇联积极参与地方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全国妇联系统共创办各级各类家政服务实体2249个,年安置妇女就业78万人次,年服务287万户家庭。21个省区市建立了家政服务协会,其中有12个省市由妇联牵头并担任正副会长。
二是提升家庭服务从业妇女素质。指导各地妇联依托政府和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把基础家务知识培训与专业化技能训练相结合,把城市生活常识与职业文明礼仪相结合,把岗前岗中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有效提升从业女性的综合素质。发挥巾帼家政服务机构的优势,兴建一批家政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训教材和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并把开展培训与安置就业无缝对接,为从业妇女提供培训、鉴定、推荐就业一站式服务。以妇联自身的培训基地为主体,与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各类培训机构合作,将家政服务培训纳入政府的就业培训规划和家政服务工程,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妇女培训机制。目前,各地妇联已建立家政培训基地1594个,全国巾帼家政培训示范基地100个,年培训家政服务员60多万人次。
三是打造巾帼家政服务品牌。探索形成连锁、加盟等规模化经营模式,促进家政服务品牌化、规范化、项目化管理。安徽省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在全省扶持了17个皖嫂家政服务基地,实现品牌、标准、合同、培训、信息“五统一”,创建信息、服务、培训“三平台”。青岛“爱心大姐”家政服务标准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山东省著名服务商标。
四是展示巾帼家政服务员风采。组织开展了全国首届家政服务技能风采大赛,树立了一批先进家服企业和优秀服务员典型。各地纷纷开展技术比武和星级服务员评选活动,有的家政工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有的荣获全国十大优秀农民工称号,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绿化家园 共建美丽中国
五年来,全国妇联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局,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进一步深化“三八绿色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约有1.2亿城乡妇女参加义务植树、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妇女生态文明意识。各级妇联把发动妇女植树造林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宣传国土绿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妇女和家庭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中的作用,宣传全国“三八绿色工程”的主要成果和妇女造林绿化的模范和典型,营造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二是开展特色活动,吸引妇女参加各类义务植树。各地妇联围绕绿色主题,精心设计具有鲜明特点、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妇女与家人在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栽种各种纪念树,营造纪念林。由陕西省妇联和陕西省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共同发起的建“妈妈环保林”植树活动活动已经坚持13年,在靖边、三原、泾阳、临潼、周至、定边等市、县区共建立妈妈环保示范林1.5万余亩。
三是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妇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妇联累计投入项目资金2305万元,在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建全国“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189个,目前95%以上的基地已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2008年以来,各地以“三八绿色工程”为载体,推动妇女造林绿化活动由单一的生态林向生态经济林转变,以增加妇女的经济收入。福建省玉溪妇女耕山队(26人)几十年如一日,开垦荒山,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以造林种果为主,发展短期经济作物为辅综合性立体的经营方式,植树造林3000多亩,集体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荒山在她们的手中变成了绿色银行。
五是创新工作载体,引导城乡妇女建设美丽家园。为了使“三八绿色工程”活动常抓常新,创出特色,各级妇联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推动广大妇女参与绿化建设。北京市妇联在妇女中开展“巾帼·家庭——绿色北京‘千百万’行动计划”,即:百万妇女争当低碳节能女使者;千个“妇”字号基地女能人争做绿化美国巾帼先锋;万户家庭争创绿色家庭,并建立首个“首都巾帼绿化园”。广东省妇联开展的“美丽家园”系列活动,倡导广大妇女群众和家庭成员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
六是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广大妇女投身造林绿化的热情。各级妇联注重培养依靠科技、兴林致富的先进妇女典型,五年来全国妇联共表彰了王波等20名“绿化女状元”,朱来英等12名基层妇女、福建省妇联发展部等4个基层妇联被国家林来局授予全国绿化奖章、绿化劳动模范、绿化突出贡献人物和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在各类典型的示范带动下,一大批植树能手、耕山大王、绿化标兵脱颖而出。内蒙农村妇女殷玉珍自筹经费,历尽艰辛,在荒无人烟的毛乌素沙漠深处植树60万余株,筑防风沙障2万多亩,建成了近6万亩的绿洲。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当地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32%提高到目前的70%,植被覆盖率也由45%提高到了85%。上海旅日华侨易解放为完成儿子绿化祖国的遗愿,变卖房产,并拿出儿子死亡赔偿金,成立了“绿色生命”公益组织,在科尔沁沙漠腹地10年植树造林5000多亩,计50多万株,被誉为荒漠中的“胡杨”。
绿色代表生机、代表活力、代表希望。国家的发展需要绿色推动,自然界的光彩需要绿色点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妇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全国妇联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将紧握时代机遇,紧贴社会需求,团结带领妇女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展为民生第一要务。中国妇女十大以来,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立足基层、服务妇女,以广大妇女姐妹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为目标,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务实深入的作风,扎实有效的业绩,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在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妇女自身的进步与全面发展。
实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 助力姐妹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切实解决妇女在创业就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2009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同志的重视关心下,全国妇联协调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在原国家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财金﹝2009﹞72号文件)。这是妇联组织推动国家政策层面首次明确将妇女作为政策受益主体,财政部门给予全额贴息,金融部门实行市场化运作的一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创业扶持政策,为妇女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政策优惠、特色鲜明
特色一:福利主义为目的,制度化、市场化运作。妇女小额贷款政策是一项具有财政补贴性质的公共福利政策,体现了对就业困难等弱势群体以及农业基础产业的倾斜。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积极介入,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为众多渴望创业的妇女开启了希望之窗,使她们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特色二:提高了妇女单笔贷款的额度。政策规定将妇女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8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妇女人均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10万元。贷款额度的提高,适应了大多数妇女微型创业发展项目的资金需求。
特色三:妇联组织被纳入妇女小额贷款工作体系,有利于发挥妇联组织的“联”字优势。一方面,妇联联系相关部门,协调推进建立多部门合作的良好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妇联联系组织城乡妇女积极参与,协助妇女做好贷款申请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审慎原则出具贷款推荐意见,并做好贷后跟踪服务。
二、妇联组织全力推进,小额贷款工作蓬勃开展
政策实施以来,妇联组织把其作为妇联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妇女、促进就业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惠及妇女民生的一项实事工程全力推进。
一是推动建立合作工作机制。积极配合财政、人社、金融等部门,深入基层调研破解工作难题,2011年和2013年,先后召开工作现场推进会和研讨会,总结推广经验,规范贷款操作,指导基层实践,稳步推进工作开展。在各地妇联组织积极推动下,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建立了妇女小额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妇联协调、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工作覆盖全国2400多个县。
二是创新实践解决工作难题。为推动解决各地普遍存在的担保难题,妇联组织明确把扩大担保基金规模、探索多元化反担保方式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如甘肃省妇联协调争取财政部政策支持,以“一事一议”的方式扩大全省妇女小额贷款担保机构范围,推动出台政策,按省、市、县三级财政1:1:1比例注资充实担保基金,化解难题。
三是注重政策宣传、项目扶持与贷款服务。各级妇联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政策宣传及项目扶持力度,引导贷款妇女发展微利创业项目,通过协调农业、科技、人社等部门面向贷款妇女开展项目推介、科技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妇女成功创业。
四是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风险。推动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和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贷前调查与审核,准确掌握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推动建立贷后监督审查制度,关注创业项目经营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贷款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
三、妇女小额贷款工作成效显著
经过三年多来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妇女小额贷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底,已累计发放贷款1292.97亿元,中央及地方财政贴息55.65亿元,获贷妇女268.34万人次,扶持带动近千万名妇女创业就业,得到了各级党政的肯定和广大妇女群众的欢迎。
一是促进妇女创业增收,推动解决就业民生问题。据统计,妇女小额贷款每笔平均额度为4.65万元,平均贴息金额为1909元。全国妇联在甘肃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94.4%的贷款妇女反映贷款后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实践证明,妇女小额贷款提高了贷款妇女及家庭的经济收入,帮助党和政府分担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
二是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各地将妇女小额贷款与发展地方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引领妇女在科学、精细、高效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实现了增收致富,促使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取得了“小贷款、好项目、大发展”的多赢效果。
三是维护妇女发展权益,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妇女小额贷款政策将女性确定为承贷主体,为妇女获得信贷资源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她们自主参与经济决策与管理创造了机会。妇女小额贷款,不仅使农村妇女拥有了自主经营的创业项目,同时提升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对于推动实现男女平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是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夯实了党的群众工作基础。小额贷款为创业妇女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创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吸引部分进城务工男性返乡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妇女儿童等社会问题,促进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妇联组织通过为贷款妇女提供政策宣传及各项配套服务,增强了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了党的群众基础。
“两癌”免费检查 呵护农村妇女健康
三年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国妇联和卫生部的鼎力推动下,“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定期检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短短16个字为约2亿农村妇女和家庭带来巨大福音。自2009年起,全国妇联和卫生部共同推动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并推动该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纳入国家新医改方案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建立了财政支持、卫生部门主导、妇联全力配合、社会大力支持和妇女踊跃参与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两癌”检查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年来,财政拨付资金5.6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3.55亿元,共对1169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宫颈癌免费检查,对146万妇女进行了乳腺癌检查,超额完成了三年的目标任务。卫生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利用专业技术优势,组织基层妇幼检查机构与技术人员在一线有序开展筛查。平均每月有3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参与检查;为保障检查质量,开展逐级督导近千次,培训项目管理和医务人员15万人,98.6%的项目县成立了县级专家技术指导组。为推动解决农村贫困妇女“两癌”治疗难题,2011年4月全国妇联建立了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专项基金,财政部每年从中央彩票公益金中拨付5000万元,用于贫困妇女救治工作。同时,全国妇联积极协调,努力争取,通过公益平台,募集社会资金扩充基金总量。目前,已为10450名贫困患病妇女每人发放了一万元的救助金。
在全国妇联“贫困母亲两癌救助”行动的带动和示范下,各地妇联积极协调财政、民政、卫生等部门支持,出资扩大“两癌”救助范围,确保更多贫困患者尽早受助治疗。2012年7月27日,全国“两癌”检查项目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部署了新一轮工作任务。前三年试点工作相比,新周期项目方案政策更加完善,技术路线更加科学,覆盖范围和人数将大大增加。2012-2015年,计划为5000万农村妇女提供免费宫颈癌检查,为600万农村妇女提供免费乳腺癌检查。截止目前,已完成1000万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120万乳腺癌检查的医改任务。
科技引领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她是一名高考落榜生,却走上了大学的讲坛;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却迈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她与农业部长面对面座谈,提出的意见被写进了国务院的惠农政策,并体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之中;她牵头成立的“双城市良农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带动周边2000多农村妇女,年产粮食4万吨,效益近亿元,户均增收1万元。五年内,她带动的基地规模将达到50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到9亿多斤,每年将解决240万人的吃粮问题。她就是刘彩华,黑龙江哈尔滨双城市周家镇东跃村农民,这只黑土地上飞出的金凤凰,是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农村妇女典型之一,是千千万万农村优先妇女代表的缩影…….从白山黑水到黄河两岸,从江淮平原到珠江之畔,还有无数像刘彩华一样屹立在农业现代化潮头的杰出女性。
全国妇联始终高度关注农村妇女工作,近年来一直以教育培训为基础,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致富能力;以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农村妇女发展现代农业;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以培树典型为抓手,激发妇女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热情,引领亿万农村妇女奏响了一曲曲创业致富的大地飞歌。
科技支撑,培养新型女农民。全国妇联积极组织妇女参与政府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星火计划”等培训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帮助她们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妇女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能力和水平,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女农民脱颖而出。
园区示范,带动妇女发展现代农业。多年来,全国妇联扶持发展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示范带动面广的各类“妇”字号基地20多万个,取得了发展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带领一批妇女增收的可喜效果。2011年,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总体要求,引领广大妇女依靠科技创新创业,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全国妇联、科技部、农业部共同开展“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目前已认定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80个,各地依托基地,推动建立妇女专业合作组织617个,认定巾帼科技辅导员1288名。全国巾帼科技示范基地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已成为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成为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
福建省莆田新美蔬菜基地是首批认定的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之一,该基地从2004年起,就积极与中科院合作建立全国第五家航天育种种苗基地,目前,已有20多个品种的种子分别搭乘神六、神七、神八上太空,通过搭载改良了种子品质,大大地提升了农业的科技含量。目前,该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0多万亩,基地也从粗放型转型成为集种植、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型企业,直接安排就业5000多人,带动周边10多万名农村妇女走上致富之路。
合作发展,帮助妇女搭起致富金桥。全国妇联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一直把发展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村妇女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培训宣传,积极开展示范引导,鼓励引导妇女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发展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组织36000多个,入社入会农村妇女已达430多万人。这些妇女专业合作组织上接市场、下连农户,帮助农村妇女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合作生金”的大转变,增强了农村妇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广大农村妇女搭起了致富金桥。
典型示范,激发妇女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热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开展以来,一直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采取多种形式,让典型形象树立起来、作用凸显出来,成为本地区本行业致富的“领头雁”。截止目前,共评选表彰了先进集体3268个,先进个人13440名,“十大农民女状元”60名、“十大绿化女状元”50名、“十大农产品女经纪人”20名。她们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和感人事迹,她们敢为人先、善于创造、乐于奉献、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妇女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热情和创造活力,激励着更多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巾帼创新业 建功十二五
1991年,全国妇联联合多家部委在全国城镇发起“巾帼建功”活动,号召广大妇女立足岗位、学习成才、建功奉献,培育和树立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女性行业精英、技能标兵和先进典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到2013年3月,共表彰全国级巾帼文明岗13913个,全国巾帼建功标兵7403人,县以上巾帼文明岗48万个,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与交通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等25个部委联合,在全国100万个巾帼文明岗及争创集体、1000万名女职工中广泛开展“服务创一流、巾帼展风采”活动,把“巾帼文明岗”建设成为广大妇女建功立业的载体,岗位成才的阵地,人民满意的窗口和优质服务的品牌。
一是突出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激发广大女职工积极投身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实践。将巾帼文明岗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各地文化繁荣发展相结合,与推进行业文明新风建设相结合,与提高行业优质服务水平相结合,制定富有地区特点和行业特色的巾帼文明岗创先争优活动方案,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巾帼在行动”、“让微笑更美、让服务更优、让窗口更亮”等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一线窗口单位女职工立足岗位、奉献社会、争创一流的热情。
二是开展岗位竞赛,提高女职工的业务素质。通过开展技能比武、岗位练兵、职业竞赛等活动,组织广大女职工“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培育了一批“岗位明星”、“行业之星”,创建了一批先进女性岗组和优秀集体。如青岛市妇联通过开展“我和我的城市共奋进—巾帼文明岗创城在行动”主题活动,涌现出2000余个掌握岗位绝活的女职工和600余个“巾帼优质服务明星”。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通过开展“我爱我岗”主题活动,在198个收费站中涌现出了10个女子收费站,以优质的服务,一流的业绩,受到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山西文明高速窗口的亮丽风景。
三是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提高巾帼文明岗的服务水平。各级巾帼文明岗围绕群众需求,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着力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国巾帼文明岗北京东四邮电局营业组提出了“用户是亲人”的全新服务理念,在营业厅引进亲情服务系统,搭建服务管理、业务宣传、文化展示、用户评价、自助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信息综合平台,全面提升邮政服务现代化水平。公安系统巾帼文明岗围绕群众现实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网上警务室、微博、QQ等现代手段,开展延时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电话提醒等服务,在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中发挥巾帼文明岗的独特作用。
四是开展结对帮扶,塑造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文化氛围。各地和行业部门积极倡导“岗内比成绩,岗外赛奉献”,推进岗岗互动、岗村共建,引导岗组成员进社区、进村镇,开展扶贫帮困、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以岗位文化建设促进行业文明新风和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如中央国家机关妇工委启动了“为民服务巾帼争先”主题活动,发动“百个巾帼先进集体”办“百件为民服务实事”。
五是创建服务品牌,提升巾帼文明岗的社会公信力。各地巾帼文明岗在争创活动中,以创建服务品牌为目标,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标准管理,不断完善科学化管理机制,提升了巾帼文明岗的社会公信力。如全国巾帼文明岗北京甘家口大厦积极推行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和“亲朋式服务”理念,从24个顾客接触点入手,引伸出100多项服务内容,将服务标准化控制到每一个岗位、每一项流程和每一个环节,成为“中国商业服务名牌”。
拓宽就业渠道 成就美好生活
保障妇女平等、广泛、充分就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妇联组织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把抓好妇女的就业创业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维护妇女劳动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妇女十大以来,各级妇联共培训农村转移女劳动力、城市下岗失业妇女、女大学生350多万人次,直接帮助540万名妇女实现就业创业。
一、全力推动女大学生就业创业
女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解决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以来,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与教育部高教学生司、人社部就业司、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先后推出“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和“女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单位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局面。
一是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各级妇联积极与教育部门和高校联手,开展创业经验、就业政策、职业规划的宣讲与培训,搭建优秀成功女性和女大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女大学生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和面向基层干事创业的就业观念。
二是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开展校企牵手、女企业家与女大学生结对活动,全国共创建各级各类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8100多个,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习、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等综合服务。
三是搭建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平台。每年春节和三八节前后,与人社部等共同开展“春风行动”和“大学生专项服务行动”,“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仅2012年,各级妇联就举办女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3376场,帮助26万名女大学生就业。
四是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培训与孵化。与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季活动,实施“创业科技花蕾计划”。目前,全国已建立了有2万多名女企业家参加的导师队伍,为50万名女大学生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
五是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女企业家优势,建立各种创业扶持基金,并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将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纳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对象,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向有创业愿望的女大学生倾斜。截止到2012年底,为女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贷款和扶持资金达12.5亿元,帮扶4.6万名女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二、大力促进就业困难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手工编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以投入少、附加值高、就业人数多、绿色环保的优势,成为吸纳城乡妇女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
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各地妇联在发展妇女手工编织的实践中,紧紧抓住政府调结构、促就业、保民生的战略契机,争取党政领导支持,推动政府将手工编织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扶持,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二是探索创新组织化运作模式。积极争取民政部支持,推动成立了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以加强对各地的指导、推动、协调、服务力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立县级以上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商会)1000余个。,成为服务妇女就业创业的有效载体。经过多年实践,各地妇联逐步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协会推动、合作领办、企业带动等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促进妇女手工编织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是大力提升妇女手工技能。依托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合作社、基地及手工编织龙头企业等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帮助妇女提高就业技能;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手工编织技能标准,促进培训规范化发展;与高校联手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重点开发手工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民族手工艺品的研发和创新水平。
四是拓展手工产品销售市场。组织妇女手工编织骨干、文化遗产传承人、女企业家等参加国内外文化博览会、经贸展洽会,搭建手工产品与市场对接平台,推动提高妇女手工制品品质,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从国内走向国际。
五是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增收。北京立足社区建立了307个“巧娘工作室”,直接安置失业失地妇女近5万人,带动妇女灵活就业30万人。天津市成立编织企业(站、点)1200多个,带动16万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年加工及销售收入达12亿元。浙江省建立妇女来料加工点2万多个,从业妇女150万人。广西浦北县组织大山里的10万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藤麻叶编织,2010年劳务收入达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5万个村庄和社区开展了来料加工和手工编织项目,直接带动300多万名妇女就业创业。
三、积极引导进城务工妇女从事家庭服务
家庭服务蕴含巨大的就业空间,从业人员的80%为进城务工妇女。全国妇联发展部一直高度重视家庭服务工作,把发展家庭服务作为服务妇女、服务家庭、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力推进,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妇女特点、妇联特色的家政服务品牌,帮助了一大批下岗失业妇女和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就业,赢得了千万家庭的赞誉和社会的肯定。
一是构建立体化的巾帼家政服务网络。发挥妇联组织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优势,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了省、市、县、社区家政服务机构,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联合”的立体化巾帼家政服务网络,带动下岗失业妇女在社区家政服务领域实现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向城镇家庭服务领域有序转移。抓住国家加强家庭服务行业管理的契机,鼓励各地妇联积极参与地方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全国妇联系统共创办各级各类家政服务实体2249个,年安置妇女就业78万人次,年服务287万户家庭。21个省区市建立了家政服务协会,其中有12个省市由妇联牵头并担任正副会长。
二是提升家庭服务从业妇女素质。指导各地妇联依托政府和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把基础家务知识培训与专业化技能训练相结合,把城市生活常识与职业文明礼仪相结合,把岗前岗中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有效提升从业女性的综合素质。发挥巾帼家政服务机构的优势,兴建一批家政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训教材和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并把开展培训与安置就业无缝对接,为从业妇女提供培训、鉴定、推荐就业一站式服务。以妇联自身的培训基地为主体,与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各类培训机构合作,将家政服务培训纳入政府的就业培训规划和家政服务工程,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妇女培训机制。目前,各地妇联已建立家政培训基地1594个,全国巾帼家政培训示范基地100个,年培训家政服务员60多万人次。
三是打造巾帼家政服务品牌。探索形成连锁、加盟等规模化经营模式,促进家政服务品牌化、规范化、项目化管理。安徽省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在全省扶持了17个皖嫂家政服务基地,实现品牌、标准、合同、培训、信息“五统一”,创建信息、服务、培训“三平台”。青岛“爱心大姐”家政服务标准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山东省著名服务商标。
四是展示巾帼家政服务员风采。组织开展了全国首届家政服务技能风采大赛,树立了一批先进家服企业和优秀服务员典型。各地纷纷开展技术比武和星级服务员评选活动,有的家政工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有的荣获全国十大优秀农民工称号,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绿化家园 共建美丽中国
五年来,全国妇联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局,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进一步深化“三八绿色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约有1.2亿城乡妇女参加义务植树、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妇女生态文明意识。各级妇联把发动妇女植树造林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宣传国土绿化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妇女和家庭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中的作用,宣传全国“三八绿色工程”的主要成果和妇女造林绿化的模范和典型,营造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二是开展特色活动,吸引妇女参加各类义务植树。各地妇联围绕绿色主题,精心设计具有鲜明特点、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妇女与家人在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栽种各种纪念树,营造纪念林。由陕西省妇联和陕西省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共同发起的建“妈妈环保林”植树活动活动已经坚持13年,在靖边、三原、泾阳、临潼、周至、定边等市、县区共建立妈妈环保示范林1.5万余亩。
三是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妇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妇联累计投入项目资金2305万元,在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建全国“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189个,目前95%以上的基地已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2008年以来,各地以“三八绿色工程”为载体,推动妇女造林绿化活动由单一的生态林向生态经济林转变,以增加妇女的经济收入。福建省玉溪妇女耕山队(26人)几十年如一日,开垦荒山,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以造林种果为主,发展短期经济作物为辅综合性立体的经营方式,植树造林3000多亩,集体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荒山在她们的手中变成了绿色银行。
五是创新工作载体,引导城乡妇女建设美丽家园。为了使“三八绿色工程”活动常抓常新,创出特色,各级妇联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推动广大妇女参与绿化建设。北京市妇联在妇女中开展“巾帼·家庭——绿色北京‘千百万’行动计划”,即:百万妇女争当低碳节能女使者;千个“妇”字号基地女能人争做绿化美国巾帼先锋;万户家庭争创绿色家庭,并建立首个“首都巾帼绿化园”。广东省妇联开展的“美丽家园”系列活动,倡导广大妇女群众和家庭成员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
六是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广大妇女投身造林绿化的热情。各级妇联注重培养依靠科技、兴林致富的先进妇女典型,五年来全国妇联共表彰了王波等20名“绿化女状元”,朱来英等12名基层妇女、福建省妇联发展部等4个基层妇联被国家林来局授予全国绿化奖章、绿化劳动模范、绿化突出贡献人物和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在各类典型的示范带动下,一大批植树能手、耕山大王、绿化标兵脱颖而出。内蒙农村妇女殷玉珍自筹经费,历尽艰辛,在荒无人烟的毛乌素沙漠深处植树60万余株,筑防风沙障2万多亩,建成了近6万亩的绿洲。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当地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32%提高到目前的70%,植被覆盖率也由45%提高到了85%。上海旅日华侨易解放为完成儿子绿化祖国的遗愿,变卖房产,并拿出儿子死亡赔偿金,成立了“绿色生命”公益组织,在科尔沁沙漠腹地10年植树造林5000多亩,计50多万株,被誉为荒漠中的“胡杨”。
绿色代表生机、代表活力、代表希望。国家的发展需要绿色推动,自然界的光彩需要绿色点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妇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全国妇联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将紧握时代机遇,紧贴社会需求,团结带领妇女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