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针飞彩线,妙手绣琦珍 记凤潮时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念华

金针飞彩线,妙手绣琦珍 记凤潮时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念华

2013年06月11日 22:21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

 被视为国服的旗袍,在台湾穿的人越来越少,连制作师傅也后继无人,旗袍设计师袁念华,从打版刺绣到设计的包办,坚持纯手工加上硬底子的传统功力,是许多知名达官贵妇的专属旗袍师儿子梁钧,除了是时尚整理造型的顶尖设计师以外,更因仰慕母亲的手艺,因而接下旗袍技艺,决定将旗袍发扬光大,母亲和儿子共同的愿望,就是将旗袍在全世界的舞台展现,让大家知道传统旗袍的时尚之美。

不爱学习爱刺绣

1950年,袁念华在台湾呱呱坠地她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护士,在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袁家勉强算是小康之家,但部队驻地不时调动,使念华居无定所,小学阶段多次转学,直至升上初中才安定下来

生在医师世家,父母理所当然她能成为医师,管教极严,但因小学没打好基础,袁念华成绩不佳,高中只能考上高职。这让父亲大为光火,对其督促更严,无奈念华对数学等科目天生就排斥,不管怎么学都无法投入进去。在父亲与学校的双重压力下,逃避的方法只有转移兴趣,当她拿校服去刺绣学号时,灵机一触,引起对刺绣的兴趣。

袁念华不知道自己喜欢上刺绣是不是命中注定。但喜欢它,这是毫无疑问的。几乎是看了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它。刺绣是很多女生都喜欢的一种手工活,袁念华看着一件成品出自自己之手是一件快乐的事,并且把它送给自己喜欢的人,那更是一件美事。刺绣同时能磨练一个人的细心和耐心,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双手把世间的风景,人文通过刺绣来表达在画布上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随着绣的越多,袁念华对它的热爱只会越来越强烈;就像画家热爱画画、钢琴家热爱弹钢琴、歌手热爱唱歌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加之她心灵手巧,绣得一手好花,受到人们的称赞。从此,刺绣成了她的一种寄托,成了她的一种事业,苦也是它,乐也是它。

用零用钱买来简单的刺绣针线,经过几次练习,发现绣出来的成品,与挂牌营业的无分轩轾,于是放心替同学免费绣学号,但过不了多久,觉得只绣几个阿拉伯数字,太单纯也太枯燥,心想既能绣学号,应该可以绣些更活泼点的东西但当时的台湾社会,既贫穷又保守,根本没有人家着加绣些花样的衣服,尽管她有意想更进一步,无奈找不到可以观摩的对象,无时无刻地苦思突破瓶颈的方法,上课时老师的讲解亦听不进去,成绩一落千丈,让她对上学视为畏途。

皇天不负苦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袁念华与同学逛牯岭街旧书店,发现一本几近残破的画册,立刻买下来,把它视同天书,放学后关上房门,按图素描不到一个月,她已能融会贯通,无论花鸟虫鱼,都毫不费力地一挥而就,而且自成一格,不带匠气,让她信心大增,认为自己在这方面颇有天赋。

一针一线一奢华

很多妇女袁念华绣出来的东西很美,便将自己舍不得穿的旗袍,翻箱倒柜找出来请她刺绣同一个眷村的妈妈们她都熟识,针对每人的特色绣上不同的花样,如此一来,看起来普通的衣服顿时变得生动活泼,身价倍增。

但问题接踵而来,由于这些旗袍穿在年龄渐长的妇女的身上,已显得不太合身,于是,修改衣服成为必要工作,但修改总不如现做的自然合身,使她在刺绣之外,又多了制作旗袍的工作。让她确信自己走这条路是对的。

但烦恼的事接踵而来,由于客户渐多,而她从剪裁、缝制、刺绣,全部都用手工,费时费力,白天时间已不够用,而父亲规定的作息时间,晚上十点以后不准开灯,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她关上房门,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明,弓着身体缝制,虽很辛苦,却甘之如饴。

袁念华之所以会走进旗袍制作这一行,过程有点不可思议,父亲极端保守,(从他替女儿取名念华”可见一斑)规定女孩子无论居家外出,都非穿旗袍不可,正值叛逆年龄的念华,不敢抗拒,但对旗袍的反感与日俱增,为出一口气,把父亲在市场买来的旗袍,胡乱修改,万万没想到这一改,竟是歪打正着,连父亲都不得不服气,认为她在这方向有独到的见解与天赋。

精神上的鼓励是创作的原动力,为了精益求精,念华想到还可以在衣服上玩些花样,她对刺绣原本就有根底,但衣服上的刺绣不宜太凸出,于是把湘绣机电绣加以融合为一体,这在业界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再加上她对客户的仔细观察,务使内在性格与外貌紧密配合而想得益彰。

因为刺绣体现出一个人的细心与耐心。一个女孩会刺绣,别人就会夸她心灵手巧,能干等等。“刺绣看起来简单,真的做起来不仅要技巧,还需要耐心和细心。”袁念华说。刺绣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绣花能生香,绣鸟能鸣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要做到这四点非常不容易。刚开始学刺绣时,光是左右手上下分工她就练了很久,双手都磨起了泡,累得腰酸背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一段时间后,她飞针走线的动作是那么娴熟,技艺是那么的精湛。一枚针,一根线,一把剪刀,在她的巧手下就可以出现如同山水画一般细致的绣品。绣布上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惟妙惟俏,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到如今,刺绣对她来说,已成了一种修身养性,有时遇到烦恼事,只要沉浸在刺绣中就觉得心境平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念华再进修方面曾有下过苦工,当时由谷政纲指导的大陆灾胞救济总会,先后办过两期的技艺进修,她都以极高分数拿到冠军,并被评审团公认为台湾第一高手,业界无人能出其右,其后,为了要将一块素布会制成不同风格的布料,也和知画家十分之的王君懿老师学习工笔画让自己现在的作品能更生动。

公元一九八二年,袁念华事业最辉煌时,除了有好像永远做不完的旗袍外,还在大学开设相同课程,拥有二家婚纱摄影公司,一家旗袍专卖公司,一家旗袍专卖公司,看起来相当风光,此外,还担任过全国绣花技能检定评审的命题委员,中国小姐选美评审及整体造型大师。

袁念华认为不仅别的行业需要创新,刺绣也应该创新。在这个艺术争鸣的时代,对刺绣传承和创新,再不能停留在过去这些表面工作上,还应吸收传统刺绣的精华,把其精神元素融入其中否则,就会使作品肤浅,没有感染力。她主张,应加强图案的运用,让绣品跟着人走,让刺绣成为流动的艺术。目前,袁念华被业界公认刺绣的第一高手,教学超过三十五年,桃李遍布业界。

此时由一些父执辈的老师们推举她担任台北市缝纫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这是袁念华第一次接触到本业的行政工作,老师们也给予重任中国妇女仪表之服饰旗袍发扬中华,固不是服装公司老板不可加入缝纫公会为提倡旗袍成立了中华文化旗袍创艺协会自今有15于年,每年举办一次高职大专院校旗袍创艺比赛,奖学金都是念华从制作旗袍费用中提拨的基金,一生值得骄傲是在协会举办活动的和辜振甫夫人严倬云女士结缘相交,另依位外交才子之称的钱复夫人田玲玲女士,两位都非亲非故,但对念华的才艺非常欣赏,辜妈妈当时问念华是否愿帮夫人做旗袍她口中的夫人,就是蒋宋美玲,她心中想和其有辜一口答应作了有三年蒋夫人在美去世,念华在伤心之余,将旗袍推广做的更淋漓尽致,她对旗袍也走向了艺术创作之路。

她从不在同一时间做同款式的旗袍,涌源都是独一无二,目前在台湾能从从设计、刺绣、裁剪、制作一条龙的制作技术,台湾尚无第二人,还是袁念华罪质得骄傲的,一儿一女都由她用双手一针一线的将儿女抚养成人,目前女儿已婚有二位外孙,但在她身边负责一切之设计,儿子自营一家彩妆整体造型公司,在三所大学教授彩妆,尚未成家。

旗袍对念华是有情意的,刺绣袁念华是一种情结旗袍于是一幅画卷。双亲为了思乡强迫她穿旗袍,为了生活教养儿女,她做旗袍。为了思念疼惜爱她的人,她推广旗袍。旗袍也给了艺术的创作。让她远近知名,驰誉国际

念华另一个心愿是出版一本从构思、裁剪、缝制、刺绣等一条龙的过程,用文字和插图表现出来,以便让一些想学却交不出学费的贫穷孩子,可以藉此一窥堂奥,这是一个大工程以念华的毅力,必能达成,洛阳纸贵的一天,应在不远,我门且拭目以待。

把爱好当成追求的事业

真想统计一下,有多少人念华那么幸运,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当成终生职业,即能兴趣盎然乐此不疲的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扬光大,又能靠兴趣爱好赚钱养家糊口。这种人太幸福了。毫无疑问,袁念华是幸运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她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把兴趣当成了职业梦想,并孜孜不倦,最终梦想成真。要想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是很不容易。她吃过很多苦,也遇到过很多阻碍,但都未能让她中途放弃。

袁念华有一颗善良、敏感、爱美的心。她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并以针线为乐,谱写了一曲平凡人生自强不息的颂歌。袁念华希望以后在旗袍上再下一番深功夫运用自己的刺绣,让旗袍成为中华时尚、艺术、文化服饰的仪表。这也许就是她平凡人生的不平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