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展巾帼风采 铸电力辉煌 ——记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张晓鲁

展巾帼风采 铸电力辉煌 ——记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张晓鲁

2013年06月11日 22:21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

 张晓鲁,198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液压与机械控制专业,工学硕士。1981年至1995年在电力工业部电力建设研究所工作。1995年,调电力工业部任科技司司长。伴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进程,先后出任国家电力公司科技教育局局长、科技环保部主任等职,并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等职。2002年任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投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负责中电投集团战略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期间为我国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电力工业的科技进步和大型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以及推进内陆核电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晓鲁是我国电力行业富有影响力的专家型领导之一。作为多个重大装备研发项目的带头人,她全力推动我国电力工业技术进步、环境保护等工作,解决了多个关键性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超大吨位液压提升装置及其施工工艺等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87年获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张晓鲁主持承担国家“十五”863项目“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高效完成跨代研发任务,实现了我国电站装备业的跨越式发展,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6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省部级)一等奖。

2005年,张晓鲁主持开展国家重大装备项目“大型空冷火电机组成套设备研制”,并取得成功,解决了我国北方富煤缺水地区建设坑口电站的重大技术问题,获得2010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

由于贡献突出,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评“中国十大经济女性人物”奖;2006年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

她是电力技术的引领者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决定了以燃煤发电为主的发电格局,燃煤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0%。本世纪初,国内发电设备以亚临界机组为主,国产超临界机组尚未开工。亚临界发电效率比国际上刚出现的超超临界机组低近20%,煤耗高、污染较重。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污染是电力技术进步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001年,张晓鲁提出“超前自主研发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主持承担了国家“十五”863项目“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发与应用”。她立足于国家长远发展和现有基础,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证了超超临界机组的用钢现状、结构型式、热力系统、运行性能及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各项因素,首次提出并确定我国近期发展超超临界机组的技术选型结论,并据此研究确定锅炉、汽轮机、电站设计与运行及烟气净化等子课题的研发内容。

为提高项目研发效率,她创新推行“用户主导、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管理模式,以“示范工程的商业化运营” 为导向,建立企业负责、研究机构支撑的重大装备研发机制,组织制造、设计、研究等23个单位共同攻关,成功解决了研发到成果应用旷日持久难以推进的普遍问题。

作为第一负责人,张晓鲁在推进国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自主设计、研发、首次工业应用及推广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使我国仅用5年时间就赶上国际当时的先进水平,同时具备三种不同型式的超超临界锅炉、汽轮机的设计开发、制造软件包研制和材料加工性能研究,发电装备由亚临界直接迈入超超临界,满足了电力快速发展对超超临界机组的大规模需求。项目的研究成果被鉴定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06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目前,我国超超临界机组发展速度、装机容量和机组数量均跃居世界首位,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至2011年底,已投入运行的超超临界机组总容量达6930万千瓦,与同等容量亚临界机组相比,年节煤960多万吨,减排CO2约2500万吨,减排SO2约18万吨。

直接空冷技术比传统湿冷技术节水85%左右,是我国北方富煤缺水地区电站建设的首选技术,但长期为国外垄断,难以在北方地区大规模应用,严重制约了北方地区的电力发展。

2005年,应国家发改委要求,张晓鲁再次主持开展国家重大装备项目“大型空冷火电机组成套设备研制”,研究制定了大型空冷机组采用直接空冷技术的自主研发技术路线,主持完成重大装备立项论证及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确定了直接空冷系统的关键技术、设备研制和机组运行技术等重点攻关方向,完成首台国产60万千瓦发电机组直接空冷系统的自主研制与工程示范应用,使我国从无到有、快速掌握了大型空冷电站的系统设计、元件制造等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空冷机组设计和制造体系,实现全部设备国产化和商业化。

国产空冷岛技术性能达到国外空冷岛水平,但造价降低30%(3600~4800万元/台)。该项目的研究结果被鉴定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10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更重要的是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大型空冷核心设计技术的国家。研究成果快速在北方地区推广应用,至2010年底,采用该技术成果的空冷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460万千瓦,每年可节水约3.2亿m3,增加制造业收入约29.2亿元,节省工程投资约13.8亿元。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目前技术成熟且装机容量较大的是风能发电。由于国外技术垄断,我国风电机组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她主导的中电投集团风电项目,全部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再次以实际行动支持风电设备企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30年来,张晓鲁为我国电力工业的科技进步和相关重大装备的国产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我国发电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了与国际上最先进水平的同步发展。

她是内陆核电的先行者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一次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低、运力不足等问题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对优化全国经济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中电投集团确定了水电、火电、核电并举,并把核电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向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张晓鲁积极推进辽宁红沿河、山东海阳两个大型核电站的前期工作。2007818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正式开工;2009年12月28日,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在核电前期工作中,张晓鲁敏锐地发现,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规模达到4000多万千瓦,但进入规划的核电厂址全部位于沿海地区;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及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进一步实施,内陆省份能源、运输、环境的矛盾也将会越来越突出——内陆是否也应该积极发展核电?

她着手组织国内十几家电力设计研究院和核工业设计研究院,专题研究内陆核电问题。研究证明,内陆核电与滨海核电同样安全,在全球现已运行的核电厂中,位于内陆滨河、滨湖地区的占全部核电装机容量的2/3以上。

考虑到我国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大,核电选址要求绝对安全,张晓鲁本着严谨、科学、务实的态度,制定了内陆核电的选址原则,即选在基岩上、干厂址(最恶劣的工况下也不会被水淹,不可能出现日本福岛的水淹厂房导致事故扩大的现象),设置二次循环冷却系统,以保证循环水内部循环,不会对江河水体造成影响。

已经成竹在胸的她,在2005年中国电力发展高峰论坛上宣读了科研成果——《我国内陆核电站选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中国近期应加快在内陆建设核电站,以规划和建设的方式保护宝贵的内陆核电厂址;核电站的布局和建设时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沿海或内陆不影响核电布局!此举引起国内外媒体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中电投集团先后与湖北、湖南、江西、吉林、重庆、广西、安徽、河南省等地方政府合作做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开展了内陆核电站的选址和初步可行性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发现,由于以前未对已选厂址有效保护,规划的一些厂址已经不复存在。如果国家对内陆发展核电的数量和地点没有明确的规划,宝贵的核电厂址资源还将会继续失去。张晓鲁对此忧心忡忡。她以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了《内陆核电厂址的报告》上报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大声疾呼——将内陆核电建设提上国家议事日程已经刻不容缓!

在她和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下,内陆核电问题引起国家高度重视。2005年8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内陆核电厂址资源的普查工作,并正式将发展内陆核电项目列入国家发展核电的中长期规划,为我国未来核电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她是国有企业领导者

作为中电投集团的高层领导,张晓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中电投集团形成了水电、火电、核电结构比例合理,在建、前期施工准备、规划储备项目规模梯次适度,近期、中期、远期项目开发有序的发展态势,在相关产业上,她积极推动蒙东煤电路运一体化项目、黄河上游水电项目、宁夏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等产业集群项目,中电投集团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发电集团向能源企业集团的转变。

张晓鲁积极推进发电站工程建设管理创新。她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理论,提出以全寿命周期效益最大化的理念建立中电投集团公司工程建设管理“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的四大控制体系,即推行设计优化和标准化设计,从源头上降低工程造价;实行集中招标,依靠规模优势,在获得优质建设资源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注重过程控制,提高电站建设过程控制环节的质量要求;持续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主持编制、修订二十多项规章制度及七项技术和管理标准;推行专业化管理,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

自2008年以来,采用上述管理模式主持建设了总容量达2700万千瓦新建电站,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工程造价大幅降低,工期缩短,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其中上海漕泾电厂供电煤耗277.8g/kWh、江西景德镇电厂首台机组投产工期14.5个月、河南平顶山电厂单位造价3458元/kW。1400万千瓦荣获国家或行业奖项,其中上海漕泾电厂、河南平顶山电厂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安徽田集电厂、吉林白城电厂荣获“鲁班奖”;大连甘井子电厂、江西景德镇电厂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在她和领导班子其他的领导同志的运筹帷幄之下,截止到2011年底,10年的时间,中电投集团电源布点从全国17个省区扩展到29个省区,拥有电力装机容量768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1795万千瓦,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位,在全部装机容量中清洁能源比重近30%,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位拥有煤炭产能7350万吨,居国内涉煤央企第三位,电解铝产能26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五位。中电投集团资产总额5034亿元,拥有7家上市公司,员工总数12.6万人。

她是电力技术进步的领军人物,更是优秀的国企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