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精神引领红土地“爱心妈妈”
韶山,这片红色土地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而在韶山精神的激励下,韶山人民守护 留守儿童的关爱精神也吸引着记者前往探访。
9月25日下午5点,当记者走进韶山市姜堰希望学校时,8岁的郭晶晶正背着小书包在一楼等哥哥下课。经了解,郭晶晶的父母都在广东打工,晶晶每天都要给爸妈打电话,以慰思念。
在姜堰希望学校,像郭晶晶一样的留守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四成多。据陈珏副校长介绍, 2011年该校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的有10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1.8%,父母其中一方在外的有139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8.2%。“留守儿童一般与家里老人同住,每逢假期,老人们头疼,孩子们也不知该如何度过。” 为此,学校首先承担起了接纳他们的重任。
2007年,姜堰希望学校作为首所“湘潭市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学校(试点)”开始了探索之路。周末学校就是以学校为依托,利用周末组织留守儿童到熟悉的校园里继续学习或娱乐,这样既可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又能让他们更好地利用空闲时间,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好评。这一经验在韶山推广开来,各学校根据自身资源,分别开设法律课堂、舞蹈课、声乐课等满足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郭晶晶每个周末都到学校里来学跳舞。
“我们的老师很不容易,平日里教学任务就不少,节假日还要一路颠簸到这里来继续陪伴孩子们,由于我们的资金有限,他们往往只能拿到交通补助,有的还保证不了,有人问我是什么支持他们一路走下来,我想,是我们的韶山精神。” 陈珏感激地说。
这里的留守儿童是不幸的,他们不得不面对离别;这里的留守儿童又是幸运的,在学校,有老师爱,在家里,有“爱心妈妈”疼。
“爱心妈妈”是韶山市妇联发动社会一同关爱留守儿童的举措。“‘爱心妈妈’就是个称呼,实质就是邻里间互相帮忙、互相照顾。”为了让全村的留守儿童都找到最合适的帮扶“妈妈”,30岁出头的韶山市杨林乡杨林村妇代会主任庞美连驾驶着一辆男士摩托车疾驰在狭窄的土路上,不辞辛劳。
记者一行来到12岁的留守女童熊盼家,看到陪同记者前来的庞美连时,小姑娘俏丽的脸上顿时有了笑容。这个母亲改嫁、父亲长年在西藏打工的小姑娘与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她与自己的“爱心妈妈”、邻居贺金辉显得特别亲,平日里的悄悄话就说给这个“妈妈”听。熊盼奶奶对“爱心妈妈”和妇代会主任特别感激,老人家一直拉着她们的手赞不绝口,“我今年73岁,血压最高都到过240,根本管不了孩子。要不是她们帮忙,这个孩子就真可怜了。”
韶山市妇联主席贺凌云告诉记者,“爱心妈妈”帮扶结对活动主要是让爱心家庭就近牵手一名或数名留守儿童,通过邻里互帮互助的形式,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在精神上关爱他们、学习上鼓励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
除此之外,村子里还有一个为留守儿童免费开放的农家书屋。在韶山市这样的书屋共有61个,藏书9万余册,音像制品8千余张。
“我们要让孩子们虽留守,不孤独。”湘潭市妇联副主席杨锦宜表示,韶山市下辖四乡三镇,总人口11.8万人,有16556名儿童,其中留守儿童7086名,占42.8%。 “通过家长、学校、社会的联动,我们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关爱网’,将这些缺少爱的天使保护起来。”
据了解,韶山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被全国妇联、国务院农民工办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示范市”。目前,韶山市通过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三级责任考核、项目运作机制,完善教育管理、基层帮护、社会帮扶、安全保护网络,初步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救助留守儿童,不仅是救助了个别家庭,更重要的是孕育了红色土地上明天的希望。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行动,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受到‘有人爱’‘有人护’‘有人帮’。”韶山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何锋这样强调。
忆往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是韶山精神的集中体现;看今朝,“坚定信念、敢为人先、合群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韶山精神在豪情中又增添了一种温情,一种不让一个孩子失去关爱的温情;展未来,在韶山精神培养下成长的孩子不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也将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