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的外忧内患 洋品牌本土化不简单
导语:法国品牌Sonia Rykiel近日宣布,目前正与香港利丰集团大股东冯氏家族的Fung Brands接洽,欲转让给对方其80%的股份。如果洽谈成功,这个创办于1986年的法国家族时装企业将仅持20%的股份,目前具体价格并没有透露。消息称,谈判将在未来几天或几个星期内完成,品牌主创人Sonia Rykiel的女儿,即该品牌的总裁兼创意总监Natalie Rykiel之后将担任董事会副董事长职务。
家族企业的外忧内患
Sonia Rykiel是法国设计师索尼亚-里基尔的同名品牌。1962年Sonia Rykiel因厌倦了市面上一成不变的孕妇装,于是亲自设计了一件针织毛线衫并放在丈夫的服装店里出售。这件衣服意外地得到当时恰好在店里闲逛的法国《Elle》杂志总编辑的高度赞赏,并登上了该杂志当期封面。此款“离经叛道”的针织衫不久被抢购一空,Sonia Rykiel从此被时尚界誉为“针织皇后”。
在Natalie Rykiel手中,品牌焕发出年轻的活力,女装、男装、童装、香水、彩妆、保养品全方位发展,甚至还跨界文化出版业。
Sonia Rykiel作为法国所剩无几的家族时尚集团之一,在市场上虽仍有着稳固的生命力与增长潜力,最终也难逃外来资本入股的命运。这到底是家族企业抵不住经济寒流要靠外资“续命还魂”,还是财雄势大的外资集团席卷奢侈品市场的必然过程?
家族企业由于管理结构的特殊性,人才瓶颈是不可避免的内忧,往往在生命周期上有着“富不过三代”的规律。二代管理者与一代管理者在思维观念与管理方法上的差异为企业带来的转机与危机并行。另一方面,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庞大的资金来支撑,这也是Sonia Rykiel同意转让80%股权的主要原因:产品线广而长,利润效益却停滞不前。
下一个奢侈盟主的崛起
在2011年上半年,Sonia Rykiel就已经开始寻觅合作伙伴,希望促使品牌在市场上有更好的发展,然而其初衷只希望合作者持有少量股份。目前香港利丰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是法国知名奢侈品牌LV和Celine的前任高管Jean Marc Loubier。
Natalie Rykiel本人非常看好与利丰集团的合作,她说:“对于利丰集团的到来,我感到非常高兴,能与冯氏家族合作也十分荣幸。他们对行业的认识、对时尚产业的规划以及对品牌在财政上的支持,都能极大地帮助Sonia Rykiel品牌未来在新的市场上的发展。”
香港利丰集团旗下Fung Brands在2011年成功购入法国奢侈鞋履品牌Robert Clergerie之后,又将1839年创立的比利时皇家御用皮具品牌Delvaux收归门下。实力雄厚的Fung Brands摩拳擦掌,大有向全球头号奢侈品集团LVMH靠拢之势——通过资本运作兼并其他奢侈品牌,逐渐在高档用品制造领域树立霸主地位。
如今,香港利丰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大型跨国商贸集团,旗下还拥有Altea、Cerruti 1881、D’urban、Gieves&Hawkes、Intermezzo 和Kent&Curwen等国际品牌。而香港利丰集团如此大型的投资集团的并购行为,因其系列性及庞大规模,在中国乃至在全球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件。
有效管理才是“续命丹”
温州诚隆公司收购皮尔卡丹的鞋等四类产品在中国的商标权;雅戈尔并购香港新马集团得到了20多个知名品牌的ODM加工业务,拥有Nautica、Perry Ellis等5个授权许可品牌;李宁公司收购LOTTO品牌在中国地区20年品牌代理权 中国服装军团并购海外品牌的例子并不罕见,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某些被并购的洋品牌甚至出现了“逆生长”:与生俱来的“洋气”没有了,还遭遇水土不服。
经过44年的发展,Sonia Rykiel早已成为一种特立独行、大胆自由的潮流态度。Sonia Rykiel本人就是其作品的最佳代言,充满了女性主义意味,调皮迷人,随性自由。利丰集团如何在保持Sonia Rykiel品牌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经营管理,关乎着这个家族企业的生命与前途。
中国服装军团并购洋品牌只是一个起点,大手笔砸钱的“拿来主义”最终拿来的只能是一个品牌空壳。并购只是手段,真正实现洋品牌的本土化,后续的有效管理才是成功的关键。多数并购付诸一炬的原因是并购方和品牌在企业文化、管理方法上存在不可调和的差异,中国的服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首先需要认真考虑本地管理团队与海外管理团队之间的磨合和协作。
对于期望通过并购洋品牌来拓展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并购后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投入,而是对原有企业和品牌文化的融合。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法才是企业持续盈利和洋品牌继续发光发热的“续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