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锦州市“双进家”活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辽宁省锦州市“双进家”活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辽宁省锦州市2005年开展了“项目进家”活动,2006年又启动了“科技进家”工程,简称“双进家”。锦州市各级妇联组织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创新,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双进家”活动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 (一)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科技进家”不断延伸服务触角 一是借助省妇联资金,项目县培训取得新突破。2006年以来,锦州市四个农业县先后得到省妇联21万元“农业科技进家庭”专项资金支持,培养妇女科技骨干3000余人,普及培训妇女近1万人,妇女培训实现了四个突破。科技培训拥有了最优秀的师资队伍,组织40名农业专家成立了“锦州市‘农业科技进家庭’专家服务团”;农村妇女拥有了最专业的培训教材,在专家指导下统一订购的专业、系统、完整、先进的培训教材增强了妇女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双进家”活动拥有了明晰的骨干网络构架,编辑了《锦州市“双进家”人才库》和《锦州市“一村一品”项目库》,首次实现了“双学双比”活动中的“五清”,即骨干底数清、专业技能清、主打项目清、生产规模清、优势产业清;妇联组织拥有了正规的科技培训体系,基层妇联由过去合作、参与涉农单位的培训工作到独立承担妇女培训职能。二是借助现代传媒手段,“科技进家”日益活跃。在各级妇联组织的动员和推广下,“巾帼科技服务热线”数量已增加到近500条,热线培训档次提高,一些规模较大的“妇”字号龙头企业带头人也开通了服务热线;功能增强,开通24小时电话咨询,随时上门服务;网络完整,“打开电视看影像信息、拨打电话求助热线服务、宽带上网获得远程信息”,现代科技网络以其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优势,将科技进家的触角不断延伸。三是借助涉农单位职能,培训档次不断提高。各级妇联组织将妇女培训纳入到政府农业培训体系中,政府农业部门的培训正规、有资格认定,较好地弥补了妇联组织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在锦州市农业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农民培训中,妇女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由过去不足30%上升到60%以上。“双进家”活动开展三年多来,全市80%的妇女都接受过科技培训。四是借助手工商会项目,统筹城乡妇女就业。启动了“巾帼巧手致富行动”,手工商会会员对3000多名城乡妇女开展了中国节、湘绣、剪纸、软陶、艺术葫芦、出口礼品等手工业培训,安置了1800多名妇女在手工制品来料加工业实现就业。 (二)以基地辐射为依托,“项目进家”由加法递增变为乘法效应 “项目进家”活动开展以来,锦州市已有各级各类“三八科技示范基地”九百多个。这些基地和龙头企业彻底打破了项目推介中“1+1=2”的加法递增模式,以其强大的辐射力,以“以一带十”、“以一带百”的速度和规模推动“项目进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目前锦州市农村“妇”字号示范基地以“三种模式”带动农村妇女进行技术创新、产业更新。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除达莲海产、五峰米业、通亚百合、金石集团等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外,铁丰牧业、大兴牧业、大实食品、宏兴生物等由锦州市农村妇女领头创办的新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周边成千上万的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公司+农户+基地”成为一种辐射力最强的基地模式。二是“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各类妇女产业协会从引进项目、试验推广、解决技术难题到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发展规模经济,成为基地模式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如凌海市建业乡韭菜协会。三是“基地+农户”的模式。义县张家堡乡妇联“三八”示范基地引进了树莓和西梅种植项目,试验成功后向全乡推广,目前已完成树莓订单种植3000多亩。“基地+农户”是锦州市“三八”科技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所普遍采用的模式。 (三)以整村推进为重点,“一村一品”呈现出规模和特色 锦州市的“项目进家”活动始终围绕地方农业发展整体布局,组织妇女引进和扩大致富项目,在各地农村已逐渐形成致富项目整村推进的格局,全市1137个村中有70%拥有一项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蔬菜大棚连成片,畜牧养殖进小区的局面在各地十分多见,“一村一品”创建取得良好成效。一是致富项目精品化,“一村一品”有特色。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引进传统产业中,对原有项目进行改造和更新,提高科技含量、规模水平和产品质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太和区新民乡妇女武桂艳的彩狐养殖基地,经济价值是普通兰狐的4—5倍,这一项目目前在辽西地区独一无二。黑山县新兴镇马家村王迎春投入“南桑北移”工程,栽植桑园100亩,这些项目在当地都已形成规模,成为特色产业村。二是致富项目专业化,“一村一品”有规模。如北镇赵屯镇赵荒地村80%的妇女从事网具加工,成为网具加工经营专业村。广宁乡八家子村花卉种植由4户发展到146户,成为花卉专业村。这样的专业村在锦州市已有近二百个。三是致富项目产业化,“一村一品”有后劲。由妇女领头发展的许多项目和产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凌海唐家村的“健叶牌”无公害韭菜基地、北镇翠安农业园区、太和区新民乡蔬菜基地,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了产品批发市场,成为辐射全地区的产品集散地。 (四)以集体经济为突破,传统农业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迈进 集体经济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很多地方已不存在集体经济。“项目进家”活动使农村家庭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些地方农村妇女已经不再满足于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的单打独斗,以集体经济实力壮大产业、共担风险,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太和区新民乡前山村占地 20 亩的现代化标准养殖场,大薛乡三屯村五千亩梨园产业基地,集体经济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目前在锦州市各地,“土地转租”和“农业劳动商品化”现象也相当普遍,将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和将他人承包地转租进行集中连片生产,大大地解决了一家一户有限的土地与进行大型集约化生产之间的矛盾,由留守妇女组成的“田间服务队”等互助组织在土地集中的大规模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太和区,60%以上的村都有至少一支由15—20名妇女组成的有偿互助组织。集体经济和土地集中等现象的出现,体现了农村妇女正在努力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