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地下“草根金融”的 出路求解

浙江地下“草根金融”的 出路求解

2013年06月11日 22:21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

据业内专家估计,流动于温州、台州的民间资本有3000亿!银根全面紧缩,民营企业资金吃紧,催生了作为草根金融的地下借贷的繁荣。
自2004年4月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温州全市存款余额每月递减20亿元左右,这样算来,到10月已经递减逾100亿元。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出温州的银行——这打破了连续10年来温州存款余额月月上升的纪录。

窥一斑而知全豹
有关“宏观调控”令中国企业陷入艰难境地的抱怨声正变得激烈而公开,民营企业为无法获得足够的营运资金而被搅得心烦意乱。
于是,地下钱庄生意兴隆,典当行也卷土重来。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4年7月末,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当月增加461亿元,同比少增456亿元。在此前的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少增522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已经由2004年1月末20.5%下降到7月末15.9%。前7个月的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去年少增近1000亿元。
但同时,据业内专家估计,流动于温州、台州的民间资本有3000亿!银根全面紧缩,民营企业资金吃紧,催生了作为草根金融的地下借贷的繁荣。

“草根金融”的格局和现状
“要我把钱存在银行里,简直是开玩笑,利率少还要交税,而地下钱庄大额存款利息现在7厘到11厘,我们这里不少人都把银行里的钱提出来了。”温州乐清一位从事电器配件加工的小业主说,他算了笔账:银行5年期存款扣除利息税的月利还不到2厘,就算农信社存款比银行高30%,也不到3厘,而现在自己放贷月利有10—12厘,况且这个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
其实,有他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银行存款的低利率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已经有销蚀本金的危险,而从普遍的情况来看,民间借贷的贷款利息是银行的1.5倍,所以很显然,从银行抽逃的大批资金和预期储蓄都在参与体制外的“循环”中逐利去了。
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2004年第3季度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72%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偏低;26.75%的居民“近3个月收入完全没有用于储蓄”,该数据比上季度增加13.25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季度增加;城镇居民家庭投入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等领域的资金占22.75%,连续两个季度上升,份额仅次于储蓄存款。
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市支行曾经作过的调查显示,约有83.3%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温州市民间借贷的“盘子”占到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1/3。
除了用于借贷,这些流动于民间的资本甚至流向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控制领域,包括小钢材、小水泥和房地产项目的投资。
除了利息差价带来的资本冲动,目前民间金融机构的缺失也是导致民间借贷火爆的另一个因素。拿浙江目前民间金融机构来说,现在“合法”的金融机构就剩下农村信用社这一种形式了,而借贷的“高门槛”使民间对于资金的大量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与地下汇兑集中在深圳、香港地区不同,目前的中国,活跃的民间借贷几乎无法以区域性分布的特征来划分。因为,无论是经济发达、市场经济发展充分的东部沿海地区,如江浙、福建、广东的各种“钱会”,还是内陆省份,如东北的“对缝”业务,陕西、山西的各种“基金”,草根金融都凭借其打压不倒的力量以地下的方式生存着,并繁盛着。

民间借贷的不安定后果
然而,今天这样的格局带来了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民间借贷的过度活跃将带来两个不安定后果:
一是由于无法有效评估民间资本的信用,地下钱庄又处于监管的“盲区”,所以民间资本抗风险的能力很差,一旦外力施加于其上,很可能会灰飞烟灭,进而损害多数储户的利益。发生在2004年6月份的浙江三魁典当行遭查封清退即是一个例子。当地一位企业家说出了心声:“就怕政府彻底打击民间借贷,贷存款两线一崩溃,我的存款就可能拿不全了”。
二是资金的体制外流动又给炒房资金加了一个砝码,从而使政府决策的依据失真,甚至进一步导致宏观调控失灵。
究竟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正确引导这场来自于民间的巨大力量?探寻一条具有共性的高效之路是当务之急。
有没有更好的模式?草根金融如何实现生存突围?专家们纷纷开出了药方。

完美的出路在哪里
让民间金融尽快“合法化”,正在为草根金融的生存突围营造了广泛的舆论氛围。从现有的法律看,国家保护的基本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并没有针对民间融资的法规。如《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个人不得设立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得经营金融业务;非金融机构也不得经营金融业务。”
提出让民间金融合法化的张汉亚先生(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其理由是,中国目前缺乏一个完整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系统。大银行太大,无法顾及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小银行又太少,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而每天各种经济活动却大量进行。目前全国的资金量也非常巨大,按说这样的资金量,经济应该更快地发展,但是,因为缺少一个完整的银行体系,造成资金在社会中的流通不畅,也就是说资金利用率非常低。目前中国银行的管理体制也还需要改革。中国的银行更多还是官商,而不是金融商人,这往往阻碍了资金的顺畅流通。
张汉亚说:“中国在基层有很大的金融空白,如何弥补就是建立一些小银行和允许一些地下钱庄浮出水面,让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事实也证明,有这些弥补的地区,资金利用率也高。”
在国外,只要具备经营条件、经营能力、按照有关法律合法经营的金融机构就是合法的。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就是靠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因为这种依法建立的民间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可以有效地调节资金余缺。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银行改革方向有两个:一是放开民间金融。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脱离并且民营化。这样就缩短了国有商业银行管理的链条,对银行运行有很大好处。
学界的呼吁和当地政府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令民间金融“浮出水面”的道路上又少了些障碍,但放开手脚后的民间金融会长成什么模样呢?
中瑞、中驰财团已经成立好几个月了,但随即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有人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财团更像是带有资本经营性质的投资公司,而不是什么纯粹的金融企业。几家大的民营企业强强联合,把企业现有资产组合在一起,跨越原来各自企业的经营范围,共同开拓新的市场,是企业经营走向更大范围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得到更多金融支持,其目的指向不是或不能是单纯的搞金融。这,的确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似乎关联不大。

完美的金融模式是什么
被称为“民营银行第一人”的徐滇庆主张建设民营银行,他的设计是:执行股份制,最大股东不超过8%,资金来源民企自己凑,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也可以进来,先在社区中长大,为民众和民企服务。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军建议,让民间金融参股商业银行;或者在制度上成立可以天天见面的微型银行。“因为越是小型银行,抗风险的能力越强。”
然而反对的声音几乎同时出现,“尽管这些小银行的资产质量非常优良,但一场挤兑就能够让这些优势顷刻间化为乌有。因为这些银行太小,资金太少。‘民营’就意味着没有政府信用做担保,遇到挤兑不应该由财政来出面解救。”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一位处长面对媒体曾这样忧心忡忡地说,“如此下去,民营银行非但不能让政府从经营中走出来,还会出现赚钱的时候私人老板得利、赔钱的时候政府买单的局面。这是滋生官商勾结的不良环境。”
难道民间资本一沾官方金融体系就不灵?可是放手民间资本,任其自生自灭又如何呢?
综观近年来历次民间金融风险,其爆发具有一种周期性,往往与国家宏观调控紧密联系。国家银根放松,民间借贷逐渐收缩;国家收紧银根,各类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得到资金支持,被迫把目光转向民间,各类民间的合法、非法金融机构就渐渐苏醒并逐步活跃起来,在监管的视线之外,再加上部分的黑社会背景,难免违规操作,直到被查处,身后留下一大堆的问题。
如何有效整合草根金融并激发其最大潜能,看来并不是仅仅让其“合法化”那样的简单。民间金融的生存突围显得那么举步维艰。
业内专家认为,民间金融的出现是市场化发展的结果,能够推动中国金融政策的改革,当务之急是给这些民间金融生存的空间,要用法制的手段去规范它,开放市场,建立法律制度,而不要用行政手段去打压它,防止它出现混乱,不要等问题出来了再去解决它。
其实真正的监管部门,银监会也好,人民银行也好,其监管能力都是有限的。小银行不是没有生存的可能,关键是要有一套制度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张汉亚建议,首先是确立明确的规章制度,首先就是政府如何规范,如何从管理的角度对它进行管理,既让它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又让它不能违法,不引起混乱,这就需要政府设定相应的游戏规则,比如说民间融资法,民间金融机构组成法等,让社会资金发挥最大效用,优化资金配置。
在美国,有专门的存款保险可以保障中小储户在所有银行中的存款安全。银行为存进自己银行的存款购买存款保险,一旦银行破产,就由保险公司赔付给中小储户存款,这样中小储户不用担心银行破产,也就不太可能跑去银行挤兑了。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存款保险制度。
草根金融的“完美化”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草根金融从什么地方找到突破口实现彻底的突围?这恐怕还需要假以时日。

上海大众 市场营销策略的博弈分析

上海大众凭借其在中国大陆市场近20年的积累,已成为中国轿车市场的一线领军厂商。但现在上海大众面临着更多的市场进入者的挑战,其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
而新进入的厂商除了不断推出新车型占领细分市场外,其蚕食市场的最主要手段就是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冲击市场。上海大众的有关负责人公开在媒体上表示“市场的领导者是不会主动降价的”,“上海大众汽车质量好,故其造车成本高,实际上单车利润已经很低”。
本文针对上述说法,以价格作为切入点,用博弈论来分析上海大众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与价格策略
为简便起见,我们将上海大众视为博弈的一方,而将所有的竞争对手视为博弈的另一方(对手)。两个博弈矩阵分别表示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和低成本企业,我们可以看看在这两种情况下,其对手是否进入市场。
以上是一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对手具有不完全信息,而上海大众具有完全信息。可知:
给定对手进入市场的情况下,上海大众选择低价斗争行动还是高价合作行动,取决于其成本类型。如果它是高成本企业,则高价合作是最优策略;如果它是低成本企业,则低价斗争是它的最优策略。
对手不知道上海大众的真实成本类型。如果假定对手知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为P,则对手选择进入时的期望利润是40P+(-10)*(1-P)>0,解得P*>0.2,即P*>0.2时,对手进入市场。也就是说,对手是否进入市场依赖于它“知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这是对手对于可能性的一种主观判断。
显然,对于处在垄断地位的博弈一方,若是低成本企业,它将在博弈中占据最主动的地位,因为它可以通过采取单一的低价行动向对手发信号,从而获取最大利润。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价格策略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垄断者降低价格并非是为了放弃最大利润,而是向进入者传达自己低成本的信息。这样,如以上博弈矩阵所示,对手进入就会无利可图,只有选择不进入,从而达到垄断者维护市场地位、继续占有垄断利润的目的。

来源:女性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