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2013年06月11日 22:21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九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远景目标,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至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对于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决不能因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完成“十五”计划,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在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要全面估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此,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

  一、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加强农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和水资源紧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使先进适用技术进入更多农户。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

  深化农村改革,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机构改革。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户生产经营的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供销社改革。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坚持群众性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二、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于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工业具有相当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能源、冶金、化工、轻纺、机械、汽车、建材及建筑等行业,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采取措施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充分发挥其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优势,努力提高产业水平。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大矿区,要因地制宜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把改造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完善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竭的矿山。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工业改组改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要依靠现有基础,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要从我国劳动力富余的国情出发,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坚持引进技术同自主创新相结合,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统一。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传统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进行改造,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发展服务业要面向城乡居民消费。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服务内容,改善消费环境。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打破服务行业中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企业优化重组。实现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和改制。加快企事业、机关单位服务社会化。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增强流通企业活力。

  四、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面向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健全国家公共信息网。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

  加速发展信息产业。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支持新型元器件、计算机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的发展,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满足市场对各类信息产品的需求。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

  五、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至十年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工程质量,拓宽投资渠道,注重投资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水利建设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科学制定并积极实施全国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各大江河流域规划。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抓紧主要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加固,提高防洪调蓄能力。搞好中小水利工程维护和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搞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快现有灌区改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搞好江河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抓紧治理水污染源。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交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系统建设,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公路国道主干线建设,完善公路网络,逐步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加强铁路主通道建设,扩展铁路网络,改造既有线路,提高列车运行速度,适当发展高速铁路和大城市轨道交通。加强沿海枢纽港口建设和内河航道治理,发展水路运输,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支线机场,完善枢纽机场,优化航空网络。加强输油气管道建设,形成管道运输网。

  能源建设要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优质煤和洁净煤比重,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行油气并举,加快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利用。通过合作开发等方式,积极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电力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全国联网。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发展水电、坑口大机组火电,压缩小火电,适度发展核电。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

  六、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西部开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批交通、水利、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培育旅游业,努力形成经济优势。发展科技教育,做好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的工作,实行干部交流,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重点地推进开发。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活力。

  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沿重要水陆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注意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小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八、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力争在亚微米深亚微米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高性能计算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芯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选择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若干重点领域,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选择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建立服务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大国家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提高投资效益。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扩大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支持我国科技企业到国外进行研究开发,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加强科普工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九、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培养一大批急需的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专业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改革和创新之路。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合理调整和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根据人才需求结构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优化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的合理分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和聘用海外高层次人才。继续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领导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前进的关键因素。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过实践考验的各级各类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决定我国未来发展前途的大事来抓。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更新用人观念,广开渠道,为年轻优秀领导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

  十、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重点做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海洋等国土资源。加强资源勘探,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推进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大力植树种草,推进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抓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天然林保护工程,提高国土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加强草原建设,防止超载过牧,遏制草原退化和荒漠化。广泛开展城市绿化。抓紧环京津生态圈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保护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重视农村污染的治理。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继续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健全环境、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十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要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放开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发展商品市场,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强市场监督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杠杆作用,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经济形势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近期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促进消费。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注意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监督管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进金融服务,增强我国金融企业竞争能力。按照现代银行制度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完善和发挥政策性银行功能。发展保险业,拓展保险市场,改善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要集中精力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改革和精简政府机构,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十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十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扩大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将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积极吸收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合理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严格监督外债融资,防范外债风险。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提高透明度。

  更好地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领域出口规模,增加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装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加强地区经济合作。加强和改善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贸体制。

  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

  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和沿海其他地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创新优势,更好地发挥对内地经济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十三、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发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机制和有效营运、严格管理的机制。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挥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

  十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扩大内需、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要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增加服务性消费;增加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和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计算机、轿车进入家庭,提高电话普及率;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法,开征遗产税。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

  全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加强预防保健。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重点做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增加扶贫投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从根本上改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十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和引导。加强对新闻舆论、国民教育、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抵制不良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的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努力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生产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精品。加强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继续实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增加对重要新闻媒体和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十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加强法制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全体人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认真研究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取缔邪教。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在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国防建设。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勤俭建军,从严治军,积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官兵素质,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的能力。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要通过加速调整、改革和发展,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建立适应国防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加强国防科技建设,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努力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增强平战转换能力。深化后勤保障改革,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国防立法。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实现“十五”计划的目标,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关键在党。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特别是提高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加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中央和地方,西部开发和东、中部发展,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重大关系。坚持群众路线,拓宽党在各个领域联系群众的渠道,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指导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着眼于事业发展和新老交替与合作,加强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展望新世纪,任重道远。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变化,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共产党人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观察形势,把握大局,敢于面对困难,善于解决矛盾,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不断积累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创造新的理论成果,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顺利。

  全党动员起来,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十五”目标,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